佛光山每年都會為在家信徒傳授“五戒”,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此外,有五種接受和受五戒一樣,對大家也很有幫助。這“五種接受”是:

第一,接受發心的利益

“發心”二字很微妙,心如田地,要開發才能種植,成長五穀;平地起高樓、海埔新生地都是靠開發而有的。所以,隻要肯發心,則無事不辦。比如發心吃飯,飯一定吃得飽;發心睡覺,覺一定睡得很香甜;發心寫文章,文章必能載道;發心做事,事情一定會圓滿。發心有很大的利益,猶如內心有許多的寶藏,隻要發心便能開采出。

第二,接受感動的修行

佛教裏有參禪、念佛、誦經等各種修行方法。“感動”也是一種修行,感動的修行,不局限任何時間、空間、對象。能常常感受周圍的人所做的好事、所說的好話、所顯現的善心好意,就是修行。甚至自己也要有可以讓別人感動的事情;人我之間常有一些感動,就是美好的修行世界了。

第三,接受忍耐的力量

忍,不是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忍是認識,對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是非得失,都能認識清楚;忍是接受,不論是好的壞的,都能擔當。所以,忍是智慧、力量、負責,忍能化解、處理任何事。好像石灰一生的寫照:“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閑,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能接受這樣的觀念,在做人處事的時候,增加一些忍耐,我們的生活必定會很快樂、很愜意。

第四,接受歡喜的禪心

禪心是一種不思善、不思惡、無分別,而自然流露的喜悅。如果能在生活中培養歡喜心,無論任何情境,任何艱難,都能喜接受,就會有禪心;有了歡喜的禪心,人生就很有價值了。

第五,接受結緣的習慣

跟別人微笑點頭、說一句好話、給別人一些方便……這些小小的結緣,不隻帶給對方歡喜和溫暖,也是讓自己種下布施的福田。平時養成結緣的習慣,即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