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裏,孔子告訴子貢,他的博學多聞是“一以貫之”而來的。天下各種事物的道理,其實都是相互貫通的,所謂“一理通,萬理徹”,明白了一種事物的道理,貫通於各類事物之中,自能明白天下萬物之理。所以程頤說:“物不必為事物,自一身之中,至萬物之理。”這就是“一以貫之”,舉四點事例說明:

第一,一切小人必有諂曲

歐陽修說:“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小人生性貪圖名聞利養,對人說話拐彎抹角、虛情假意、巧言令色。他們見到有錢有勢的人,就會向前攀緣,說些諉曲不正之語,這就是小人的行為。古語雲:“小人以身循欲”,小人是以自身的利益與人來往,其口甜言蜜語,其腹必暗藏傷人之劍,所以對於小人要謹慎與之來往。

第二,一切江河必有迂回

世界上的江、湖、溪、河,不可能是一路直到底,它由上流流經峽穀腹地,受到石林的阻礙時,自會向外分支流去;若遇群山交錯,也會因此而迂回流動。因此,我們常形容河流的蜿蜒如“鬥折蛇行”。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能夠無風無浪、平步青雲地走完一生;但是若能像江河一樣,即使遇到了阻力,依然奮力尋求渠道,勇於前進,還怕沒有到達目的地的一天嗎?

第三,一切叢林必有互依

常言道:“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重重的樹木,互相包容、依賴,才能成為叢林。世界上,無論什麽事,成功的背後必是眾因緣的相互依存與成就。就如先人的開山、帝王的建朝,甚至企業的開發、家園的成立,乃至一頓飯菜、生活周圍的衣食住行,無一不是眾人團結合作、勤勞不懈的成果。

第四,一切自在必受安樂

快樂的來源,不在於物質的享受,不在於別人語言的讚美,也不在於自身擁有多少財富。生活的快樂,來自“自在”。觀世音菩薩又稱為“觀自在”,看人、觀事,都能自在;觀境、看心,都很自在。自在才不會有焦慮悔恨之心,自在才不會有害怕失去的恐懼,自在才能無所貪求,自在才能灑脫知足;生活所以不得安樂,就是因為不能自在,所以大家要求安樂,必須先求得一個自在的心。

“一以貫之”的道理,能夠將之應用於生活之中,必然能將世間之理融會貫通,而能運籌帷幄於千裏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