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每天都會與社會上的人事有所接觸,要能樹立自己的形象。最重要的是,樹立我是善人、我是好人、做一個善人的形象,你能日日行善,在“給人”中,人家也會樂於和你往來。因此,如何每日一善,有四點意見:

第一,每天說一些歡喜的話

說好話,不但聽者歡喜,自己也歡喜,因此,何必把一句動聽的好話,說成粗魯或是刺傷人的壞話?不但人家聽了不高興,也壞了自己的形象。人要追求歡喜快樂的人生,就得從說好話開始;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多說柔軟語、慈悲語、歡喜語。一句激勵的話,能使人絕處逢生;一句讚美的話,能使人重拾希望。所以,好話不嫌多,應當多說。

第二,每天做一些慈悲的事

世界上最寶貴的莫過於慈悲;因為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所以很多人把他供奉在家裏正廳的上方,將最好的位子留給他。一個人寧可什麽都沒有,但是不能缺少慈悲,因此,每天要做一些慈悲的事,好比為人撐傘、替人開門、幫人指路等,都是利益別人的事。《大寶積經》雲:“身常行慈,不害眾生。”多行慈悲之事,不但能幫助別人遠離困難,也能提升自己生活的質量。

第三,每天讀一些益智的書

一個讀書人,溫文有禮,知識淵博,在社會上的地位就高,容易受人尊敬。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與書本接觸,而且要讀能增長智慧的書,要讀能增進道德的書,要讀能增加修養、專長、益智的書。書讀多了,人的氣質自然就會改變。一個人讀書,可以做書香人士;一個家庭讀書,可以成為書香家庭;一個社會讀書,就成為書香社會;全世界的人都讀書,就成為書香世界了。

第四,每天發一件利人的願

每天早上起床就想,我今天發願要幫助什麽人、做些什麽好事;天天為人設想,也能幫助自己增長善念。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世間上最堅固的行為,不外願力,因此,能不斷地發願利人,不斷地練習“有求必應,聞聲救苦”,習慣之後,自然能成為一位關懷眾生的菩薩行者。

人們每天一樣擁有24小時,但是有的人善於利用時間,自然生活過得充實;有的人奉行慈悲喜舍,日日行善,自然累積眾多的善因好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