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修行重視“行解並重”“知行合一”,所謂“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甚至古德把行與解喻為“知目行足”,知見如眼睛,修行如雙足,有眼睛,腳才不會走錯路;有雙足,才能協助眼睛發揮作用,眼睛和雙足相輔相成,才能行得安穩。如何“行解並重”?有四點意見:

第一,學習中多聽多思

不論是學問、技術,或是人生各種學習,都要從多聽多思開始,多聽能增加知識的吸收,多思能促進智慧的開發。例如佛經中的“如是我聞”“諦聽!諦聽!”就是要我們會聽;會聽才能聽出弦外之音,才能觸類旁通。明朝儒士薛敬軒談到讀書,說:“讀書不尋思,如迅風飛鳥之過前,響絕影滅,亦不知聖賢之言為何事?要作何用?”因此,學習除了多聽,還要多思考,才能在生活中受用。

第二,參與中多容多受

人是團體的動物,所以要有社會的性格、團隊的精神,平時要多參與、多主動、多發心,接觸每一項工作,在參與中,和不同思想、不同信仰、不同習慣,甚至不同語言、不同種族的人融和,學習包容與接受。所謂“有容乃大”,我們要有容納異己的心胸,才能與人共存共榮;要有接受別人長處的胸襟,才能發展深厚的友誼。

第三,處事中多施多舍

在做人處事中,要多些無私的布施,才能廣結善緣。布施不隻是金錢物質的給予,見到人時寒暄、招呼,是“語言的布施”;見到人時,微笑、注目,是“容顏的布施”;見人行動不便,過去攙扶,是“身行的布施”;見人受苦心生憐憫,見人行善心生歡喜,是“心意的布施”。所謂“一粒落土百千生,一文施舍萬文收;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多施多舍,能成就人生的大好功德。

第四,生活中多節多約

人生福德如存款,用完就沒有了,因此,生活中要學習節約。講到“節約”,不隻金錢、物品要節約,時間、感情、脾氣、欲望,甚至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節製。凡事不過於放縱,身心才能自在,生活才能安穩。

有的人喜歡蝸居一處,不願跋山涉水,追尋更遠大的世界,或隻是一味幻想未來,忘失當下存在的價值,實為可惜!因此,要讓自己精神豁達、智慧開展,應當重視“解行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