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最不受歡迎的一種生命形態,沒有人會對此產生好感,尤其是當自己最在乎、最親近的人去世時,那種痛苦往往難以言喻。心理學家認為喪親之痛是一種精細複雜的體驗,會影響人們的生活,一般情況下,當人們的至親去世之後,他們會變得更加消極,而且個人的狀態、財務狀況、飲食結構、生活規律、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都可能產生變化。

    人們在麵對親人去世的時候,往往會影響個人的生活和工作,許多人在親人去世後,表示自己不再願意上班了,而且他們的工作狀態的確受到了很大影響。還有一些人不再喜歡打掃家庭衛生,不喜歡洗衣做飯,不喜歡舉辦一些家庭活動,不喜歡出門旅遊,因為他們會覺得最重要的參與者和負責人已經走了,自己沒有興致去做這些事。

    當喪親之痛或者說悲傷襲來的時候,人們會意識到自己不再有那些和逝者共同生活的經曆,他們會重複體驗過去的美好生活,並且活在悲傷之中。按照心理學家的說法,人們會進入一種特定的慢節奏狀態,或者說一種暫停狀態,人們試圖做出調整,而這種調整有時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將會快速擺脫一切。

    從心理運作機製來說,憤怒會讓人快速進入戰鬥的狀態,而悲傷會抑製個人的生物係統,使人放慢腳步,並產生退縮,這個時候人們眼裏的世界都會慢下來。對於那些沉浸在悲傷中的人來說,悲傷生活會像電影慢鏡頭一樣出現,這個時候人們已經沒有任何心思去應對生活了,日常事務也被放棄和擱置,人們會專注在自己的悲傷世界中。

    神學家將喪親之痛比作“內心的廢墟”,意味著人們會在失去親人時麵臨死灰一般的生活,比如很多喪親者會認為自己的生活失去了色彩和動力,許多人表示自己的世界正在慢慢分裂,自己的心也慢慢撕裂成兩半,還有一些人則表示自己進入一種無法察覺自己是否活著的麻木狀態,他們的生活會陷入一種失控狀態。

    有個人在母親去世後的十年時間裏都處於一種恍惚的狀態,每當遇到什麽事情時,他都會自言自語“如果我母親在就好了,她知道怎麽做”“如果是母親的話,她一定會幫助我解決這些問題”,很顯然,他還沒有走出失去母親的陰影,沒有學會接受沒有母親的生活。不僅如此,在母親死後,他放棄了高薪工作,一個人整天在家靠酒精麻痹自己,並且幾乎兩三年沒怎麽出門,家裏也被弄得亂糟糟的。

    弗洛伊德認為喪親之痛下的哀傷宣泄過程是持續不斷且耗費精力的,通常會非常無情地牽涉到與對象力比多相互纏繞的每一段記憶和希望。按照他的說法,悲傷的情緒會一直持續下去,但事實上,情緒往往都是短暫的,維持幾分鍾或者幾個小時,甚至於幾天時間,可以說情緒是對自己要求即時的短期反應,但是很多情緒會相互轉化,它們會變成另外一種更好或者更壞的情緒。在喪親之痛中,人們的悲傷不太可能延續幾年時間的,但他們的確會經曆一段非常艱難的心路曆程,悲傷、內疚自責、焦慮、孤獨感、無助感、空虛感,所有的情緒會反複出現,讓人難以承受。

    喪親之痛還會帶來其他一些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比如人們在失去最在乎的親人後,往往感到孤獨,他們有時候會產生自己被整個世界孤立的想法和感覺。很多人在喪失親人之後會出現抑鬱症,其中失去配偶的人最為明顯,他們中大約有1/4的人會在喪親的第一年內產生焦慮症和抑鬱症,這個時候新的麻煩隨之而來,因為他們會選擇服用藥物和毒品來麻醉自己。一些人則會出現心髒問題,悲傷會造成應激性心髒病,科研人員發現急性心髒病發作的患者在親人死亡的24小時內,疾病發作會增加21倍,而一些老人往往更加危險,他們的免疫係統會受到威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