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認為每一個孩子都具有上進心,但是在平時的行為表現中,他們可能會出現一些消極的行為,這個時候父母可能會對這些消極的行為產生反感,並且認為自己的孩子吃不了苦,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上進心,認為自己的孩子承受能力太差,並且缺乏反抗壓力的勇氣。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即便是一個處處受到寵溺的孩子,一個表現得很淘氣的孩子,也具有向上的需求,這是生命體的一個共性。比如一些考試成績不那麽理想的孩子往往會努力學習,而一些考試成績不好的學生卻選擇了打遊戲。兩種不同的孩子,其行為方式隻是表現出了不同的抗逆力形式而已,即“常規形式”和“非常規形式”。

    抗逆力的常規形式是一種“親社會”取向的行為方式,主要包含了勝任力(petent)、愛心(g)、貢獻(tribution)、樂群(unity)等幾個特點;而非常規形式的抗逆力具有“反社會”的傾向,包括危險的(dangerous)、違規的(deli)、失常的(deviant)、混亂的(disordered)等幾個要素。

    無論是常規形式還是非常規形式,都是抗逆力的具體表現,能夠有效展示出生命的能量、驅動力與生機。那些渴望通過努力來提升成績的孩子,往往表現出常規形式的抗逆力,他們對於學習成績差帶來的壓力並不害怕,而是針對性地做出調整,針對性地製訂反抗壓力的方法。而那些通過玩遊戲來舒緩學習壓力的孩子,則是一種非常規形式的抗逆力。這些孩子也希望證明自己的能力,也希望獲得老師和家長的認同,但是當自己無力實現這個目標時,就會選擇以一些消極的行為來表現自己的想法和內在需求,而這些內在需求往往和家庭教育、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聯。

    比如那些沉迷於玩遊戲的孩子,往往借助遊戲來逃避家庭生活的無趣和冷漠,比如有很多家長對孩子缺少關心,或者由於家庭不和諧,父母對孩子不重視,因此,這些孩子會選擇通過遊戲來獲得快樂,同時逃避沒有溫度的家庭環境。

    有些孩子玩遊戲則是為了證明自己能力不差,他們在學習方麵沒有什麽優勢,但是在遊戲方麵如果能做到第一,同樣會引起其他同學和朋友的膜拜,正因為如此,他們執著於通過遊戲來證明自己並非不受歡迎,並非一無是處。

    另外一種需求就是成長的需求,這種需求往往以擺脫父母的完全控製為前提,以擺脫家庭完全意義上的束縛為基礎,簡單來說,就是當孩子不斷成長之後,他們的自主意識會變得越來越強烈,這個時候就不可避免地要與控製自己的家庭和父母產生分歧、衝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