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自身困局的評價有時候來源於當前的能力水平,當人們發現自己沒有辦法解決當前的困難時,往往會產生逆境感,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會依據當前的狀況來評估自己,一些人更加依賴過往的經驗。比如人們經常會覺得“我過去是一個失敗者,那麽現在依然是一個失敗者”“這件事我以前就不會,現在依然不會”“我一直以來都黴運不斷,所以這一次估計也差不多”。當人們習慣性地用過去的標準和狀態來評估自己當前的狀態時,就容易產生消極心理,他們會覺得自己根本不值得去嚐試,根本不必要花費精力去挑戰什麽。一些人會產生“宿命論”的觀點,認為自己是無法避免這些失敗和挫折的,也是沒有辦法走出困境的。

    很多人都以過去的經驗作為判斷,這種經驗主義並非完全是錯誤的,而是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機製。比如在遠古社會,人們一開始可能並不清楚鱷魚的危害,第一個接觸鱷魚的人會在河邊洗澡或者喝水,直到某一天被水中突然躥出來的鱷魚咬傷或者吃掉,這個時候,慘痛的經驗開始在大腦中形成,人類會慢慢意識到“不能輕易在鱷魚出沒的河邊出現”,或者他們會發出警告“不要輕易靠近河邊”,這些經驗會不斷傳承下來。到後來,當人們發現河水中有什麽動靜的時候,就會本能地躲閃到安全距離。

    在生活和工作中,經驗更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東西,它可以有效提升個人的生活效率和工作效率,但是經驗並不是用來迷信的,它充其量隻是一種有價值的參考,除了經驗之外,人們更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當下的現實。當人們想要做某一件事或者遭遇某一些困難的時候,不是產生一種類似於見到鱷魚就逃跑的反應,而要懂得看看自己是否有能力對付當前的困難,看看自己是否應該去嚐試著解決問題。

    過分相信經驗主義更像是一種被動的、消極的舉動,人們會本能地拿過去的遭遇套在當前自己的身上,這種照搬的模式並不適合所有的情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個人都應該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都應該以當前的具體情況來評估自己的行為。

    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就意味著人們對自己處於一種不斷進步的狀態持樂觀態度,他們會想方設法對相關的目標或者壓力源做出評估,會結合自己所取得的成長空間和成長程度來做出評估。一個人在3年前沒有辦法實現某個目標,並不意味著在3年後無法實現這個目標,人都是向前發展的,都會獲得更多的進步,會增長更多的經驗,會形成更多的資源優勢,以過去的經驗作為判斷無疑不夠科學、合理,隻會助長自己失敗者的思維。

    有個商人在2014年的時候準備收購一家經營不善的公司,當時他準備出價2000萬元,可是對方並不想出售自己的核心資產與核心技術,隻願意出售兩條無關緊要的生產線。這讓商人感到為難,經過一個多月的周旋,商人主動放棄了收購計劃。2017年的時候,商人再次提起了收購事項,其他股東覺得壓力重重,畢竟對方3年前就做出了拒絕,即便僅僅考慮到如今的物價水平,2000萬元的收購款也難以打動對方。所以其他股東一直都處於糾結之中,他們覺得機會非常渺茫,而當商人嚐試著去試探對方的態度時,得到的回複果然還是“不同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