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亨特曾在1999年做過一個關於抗逆力的訪談研究,他的研究對象不是那些成功人士,而是經常出現拉幫結夥、暴力侵犯等行為問題的學生。這些學生在談到個人的經曆以及情感體驗時,大都談到了自己對生活環境的反抗,對於來自周圍的壓力的抗爭,但不同學生的抗逆能力不同,多數問題學生的抗逆行為並不正確,比如很多人喜歡通過暴力來解決問題,有的人喜歡以遠離人群的方式來保全自己。

    亨特認為人們一般處於“身心平衡狀態”,當壓力來臨時,身體就會調動起諸多的保護性因素與危險性因素相抵抗。這個時候如果保護性因素占據了上風,那麽抵抗就產生了效果;如果危險性因素占據優勢,身體麵臨的壓力過大且抵抗無效時,身心平衡就會被打破,甚至被瓦解。這個時候,個體原有的認知模式改變,個人的信念、信仰、價值觀可能都會被迫發生變化,個體也會產生恐懼、內疚、迷惑等情緒體驗,並且個體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開始重新進行整合,導致各種不同的結果。

    比如機能的不良重組會引發功能紊亂,人們可能會尋求藥物幫助(毒品)、物質消費(大肆購物)、破壞行為(四處破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通宵熬夜)來應對生活壓力,這是一種最低層次的反抗,其目的僅僅是滿足生存需求和一些低層次的欲望。最低層次的反抗主要體現為通過暴力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利益,通過情感壓抑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或者人們會進行非適應性狀態的重組,並重新建立低水平的平衡,這種平衡下的人基本上放棄了希望、動力、存在感喪失、自卑、自我否定,個人會變得更加消極。有時候個體為了維持暫時的心理安逸而不肯改變,因此所謂的重組其實隻是導致個體恢複到初始平衡狀態,而這往往會導致個體失去成長的機會。一般情況下,這種人會出現離群索居的現象,此時,他們可能出現沒有社會支持或者社會支持係統不健全的現象,個體拒絕與別人交往,以便抵製外界生活的不良刺激。顯而易見的是,這一層的反抗具有更強的防禦性。

    一些人也有可能達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狀態,個體的抗逆力得到增強,潛能得到激活,因此個人能夠有效應對和戰勝困難,並在困境中積極成長。這是最高層次的抗逆力,具有健康以及成長的含義,這樣的人具備很強大的心理素質和調節能力,能夠積極地調動個人資源,想方設法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並且靈活地處理生活壓力。

    雖然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出發理解抗逆力,但是絕大多數都認同抗逆力是指個體對困境表現出積極反應,從困境中走出來並且感到更有力量、更有資源、更具自信,獲得了成長和進步,即個人的抗逆力最終使個體產生出良好的適應結果。可以說,抗逆力是強者的專屬能力,強者無論是麵對什麽情況,都可以保持強大的精神動力,他們具有強大的毅力和意誌力,這種意誌力包含了三個內容,即思維的獨立性、意識的自覺性以及態度上的堅韌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