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會在生活中遭遇一些難以克服和應對的問題,它們可能來自於外界刺激,也可能來源於自身的體驗,而無論是哪一種困難,都可能會帶來不愉快的情感體驗,都會誘發情緒上的一些消極表現,一些人甚至會就此陷入恐懼、自卑、沮喪、絕望的情緒當中,這些就是逆境感,或者說是一種逆境心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逆境心理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機製,是指主體從事某個目的的活動受到客觀因素的阻礙,以至於預期目標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情緒狀態。一般來說,逆境心理體現出來的是負麵的情緒,類似於挫折感、自卑、掙紮、恐懼、焦慮、抑鬱、憤怒、暴躁、絕望、沮喪都是逆境中的常見情緒。

    正因為如此,逆境實際上更像是一種感覺,即人們對於客觀環境做出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因人而異。同樣一件事情,在某人看來是逆境,而另外一個人則未必會有這種感受。隻有人們感受到追求目標的某種障礙不可克服且對自己的利益構成嚴重威脅時,才會產生逆境感。

    不僅如此,人們麵對不同逆境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性質,並且產生不同的行為和態度。這些行為和態度可能是符合社會規範的,也可能是反社會的,或者說並沒有什麽特別的價值傾向。而所有的逆境心理性質,歸根結底都代表了人們在所處環境中的心理變化,以及麵對逆境時的基本反應。

    在談到逆境心理性質時,人們應該分清楚幾個重要概念,首先就是正向逆境和反向逆境。

    正向逆境,是指主體的行為動機符合社會規範,迎合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但由於受到不正確因素的幹擾,最終產生的逆境感。

    某人在生活中給朋友提了一些建議和意見,結果對方根本沒有接受,反而惡語相向,這讓他產生了挫折感和逆境感,但是在麵對朋友的指責和批評時,他沒有違背自己身為朋友的義務,沒有違背社會道德和律法的規定進行回擊,而是采取正當手段進行自我調節,或者通過第三方來說服朋友。

    可以說,正向逆境是指在逆境中做出一些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主體的活動目的和動機都是合理的、正確的,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強,會產生積極的逆反心理——越是受到阻撓,就越是要去做。

    反向逆境,是指主體朝著反社會或者逆社會的錯誤方向展開行動,他們的目的和動機並不符合社會規範,主體的需要並不合理,且遭遇了重大挫折。

    比如某人違背上司指示,沒有完成上司交代的工作任務,麵臨著被開除的困境;囚犯因為盜竊和搶劫而入獄十年,這時候他們大都會產生反向心理。這一類行為都是反社會、反規則的,會受到道德、律法和規章製度的處罰。

    反向逆境的人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容易產生消極的逆反心理,認為那些束縛自己的道德和規則並不合理。

    正向逆境和反向逆境有時候是獨立存在的,有時則是交替混合出現。比如,有些人會出現先正向逆境後反向逆境的情況,即主體一開始的目的和動機是正確的,符合社會規範,而那些阻礙性的因素則是不合理的。隨著不合理因素的諸多阻撓,主體在進入正向逆境之中時,由於情緒受到影響,就會采取錯誤的、反社會的態度和行為,並且遭受到道德和律法等阻礙不合理行為的和理性因素的約束,這時候開始進入反向逆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