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封建皇帝之一,在他二十三年的執政生涯中,因為善於聽取大臣們的意見,經常對自己的執政動作和決策做自我反省,才出現了享譽曆史的“貞觀之治”。當身邊最著名的諫臣魏征死後,他說過一段極具哲理的話:“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嚐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征逝,一鑒亡矣。”自省的原動力一般有兩種,一是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然後做出正麵而積極的應對;一是在別人的指正、提醒和幫助下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後反思自己的言辭或行為。魏征之於李世民,便屬於後者。他曾多次一身正氣地當麵指出最高領導人的錯誤,而李世民身為皇帝,雖然很多時候心有不悅,但又總能夠放低身段放下顏麵,當著群臣的麵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如此做法所帶來的好處是富有成效且顯而易見的,他為大唐帝國的最終形成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與此相反,一個人犯錯後,如果不能夠以健康積極的心態正視自己和現實,不能夠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做出反省,它帶來的後果也常常會使人悔之莫及。我國古代商朝的最後一個君主商紂王對待自己的叔父比幹的例子就能很深刻地說明問題。

    商紂王帝辛執政時期,橫征暴斂,荒淫無度,濫用重刑,對整個國家和國之重器造成了莫大損傷。比幹身為商紂王的叔父,同時作為威信和能力都非常傑出的政府高官,以無比忠誠的赤子之心勸誡那位集所有權力於一身的最高統治者,但沒有起到一丁點兒作用,反而引火燒身,為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當商紂王聽到比幹的勸諫時,說了一句喪盡天良的話:“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比幹因此被挖心而死,而商朝最後的滅亡也在情理之中。

    與李世民相比,商紂王是個活生生的反例。同樣身為一國統治者,之所以能有完全相反的表現,之所以能夠為國家帶來完全相反的局麵,說到底與兩人對待錯誤的態度密不可分。“以人為鑒,可明得失”的內省話與“吾聞聖人心有七竅”的惡毒語,活脫兒地將兩人的治國理念與處世思想展現了出來。

    德國作家海涅說得好:“反省是一麵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可見,反省既是我們挖掘和尋覓自身錯誤的重要媒介,也可能是我們清除自身錯誤的有力工具。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也說過一句重要的話,將敢於承認不足才能使自我得到提升且為什麽會得到提升的道理淋漓盡致地表述了出來:“有錯誤要逢人便講,既可取得同誌的監督幫助,又可以給同誌們以借鑒。”

    因此,當我們在社交活動中出現失誤時,拿出勇氣,將自我注意的焦點從所謂的“麵子”上移開,及時對自身存在的不足做出深刻的思考和正麵的應對,才是我們提升自我能力的正確方式,也是我們鍛煉社交水平和取得良好社交效果的重要途徑。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