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強化意誌力,心理學家還提出了“信心——目標——反饋”的執行激發模式。首先管理者應當給予員工更多的信心,告訴他們“你有能力做好這些事情,你適合做這些事情”,這樣可以幫助員工做好心理準備;接下來,管理者要給員工製定一個明確的執行目標,要告訴員工應該做到何種程度。有了目標,員工才會采取行動。在整個行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質疑、氣餒之類的情緒變動,為了避免出現拖延或者半途而廢的情況,管理者需要及時對工作情況進行評價,讓員工及時了解相關的反饋信息,積極的反饋(獲得的成就)能夠增加員工的自信心,而消極的反饋則能夠幫助員工意識到什麽是不應該做的。

    比如,有個員工不太喜歡銷售工作,他擔心自己幹不好這一行,可是公司老板一定要讓他外出跑業務,這個時候他在工作中的意誌力就會因為“工作任務不對口”而消耗掉,從而導致這個員工在銷售工作中缺乏積極性和耐心。一旦發現這個問題,老板就要想辦法提升員工的意誌力。首先,老板要給予員工足夠的信心:“我相信自己的眼光,你在銷售方麵一定會做得很出色。”等到員工建立起自信心後,老板要為員工製定一個相對合理的目標:“你今年可以賣出去100台機器,這是我對你的一個正常期許。”當目標製定好之後,員工會立即采取行動,而老板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對員工的銷售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價,並給員工提出一些誠懇的建議和意見,這些反饋信息無論是好是壞,都可以幫助員工提升工作能力和完善工作模式。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員工意誌力本身是比較薄弱的,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傾向性選擇,因此一旦將員工納入整個執行體係之後,員工的意誌力很容易在一些不擅長的環節被消耗掉。此時的管理者應該想辦法發揮指導作用,通過製度和一些方法來強化員工的意誌力,從而幫助員工存儲更多的能量。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