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在公司裏工作了10年的老員工多年來一直都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在工作中從來不會偷懶,而且常常主動加班加點,但是10年來,這個老員工一直沒有獲得晉升的機會,別人都替他鳴不平,他自己也覺得非常委屈。

    有一次,公司決定提拔部門負責人,這個老員工竟然連候選人名單也沒有進去,而反觀一個工作不到2年的新人,卻特別獲得了總經理的提名,這樣的待遇讓老員工覺得非常失落。多年來的苦悶和委屈一下子釋放出來,他決定找經理談一談,至少也該為自己要一個合理的說法。

    走進經理辦公室之後,老員工就將自己這些年來的工作狀況陳述給經理聽,並且認為自己向來都是公司裏最勤奮的那一個人。“在很多時候,上司讓我做事,我都會做完,而且從來都隻會多做一些事情,而不會少做。”

    經理點點頭,表示認同老員工的話,但是經理話鋒一轉:“但是你的問題也恰恰在這裏,雖然你能夠額外為公司做很多事情,但是卻從來沒有真正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不是嗎?你的精力全部都花在了累計數量優勢上,而忘了決定工作水平的往往是質量。隻有高質量的工作才能真正帶來效益。”

    經理接下來算了一筆賬:老員工每做1件事的收益為4,成本為2,因此1件事的純收益為2,而做10件事的總收益為20。而那些工作質量很高的人,做1件事的收益為8,成本為2,做10件事的總收益為60。兩相對比之下,老員工創造價值的能力根本不占任何優勢,如果考慮到公司的名聲,考慮到品牌形象,將工作做到精進所帶來的價值更是無法估量。

    聽完經理的話,老員工覺得無話可說,並真正意識到了自身存在的短板。

    類似的情況在生活中很常見,許多人在工作過程中缺乏精益求精的意願,凡事隻求做完,卻沒有想過要將工作做好。其實執行力的定義中就包含了“保質保量”這樣的概念,其中質量是決定執行力是否達標的一項重要指標。數量通常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就像某人完成了八件事,但是隻有一件事是達標的,而某人做了三件事,三件事都達到了標準。相比之下,做了八件事的人遠遠比不上做了三件事的人。

    正因如此,管理者應當努力在團隊內部宣揚工匠精神,並將工匠精神納入團隊文化基因當中。比如,哈德洛克是一家生產螺絲的公司,規模並不大,但這家公司願意花費幾十年的時間來生產螺母。在哈德洛克公司的網頁上,寫著這樣一段注腳:本公司常年積累的獨特的技術和訣竅,對不同的尺寸和材質有不同的對應偏芯量,這是哈德洛克螺母無法被模仿的關鍵所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