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相信心的力量,每天往好的方向想,想這件事一定會做成功、想該如何能夠做得成功,每天眼睛睜開都覺得很有希望,不停去做,就一定會完成。

    世間事業的失敗經常就是因緣不具,因此培養因緣,是人生成功最大的秘訣。所謂「諸法因緣生」,一切事業都要有資金、土地、市場、計劃、文宣、人才等等,任何因緣的缺少,事業就不容易成就。所以,受困的時候,不必怨天尤人,要與人結緣,眼裏有人,才能把人做好,把人做好,才容易與人廣結善緣,以自己的能力發心,回向給別人,把自己融入到其他的因緣之中,將來因緣具足,就能有所成就。

    許多事情都在很艱難的環境中完成,但我自己不覺得難,別人不敢想的我都願意鼓起勇氣去嚐試,碰到挫折不放棄,佛法講因緣,因緣和合而成,因緣不具,一切事情皆難成。所以,因緣不具足時,就等待因緣或創造諸善緣。隻要最終決定要做,我會向弟子們解釋必要性及重要性,不輕易屈從多數人的反對。

    有一年,資深記者陸鏗來訪,有朋友對他說:「你要去勸勸大師,佛教辦報紙是不可能的事,千萬不要做。」結果一席長談,陸鏗非但沒有讓我打消主意,反而被我說服在《人間福報》開一個專欄。

    年輕時我就養成習慣,隨時思考:倘若將來有機會辦雜誌,該如何編排充實的內容;倘若有機會傳法,該講些什麽內容;我從來不在因緣不具足的時候,隻是空等、彷徨、悲觀,我傾聽、從無相布施的過程當中,向世間眾生萬事萬物學習,累積經驗智慧,一旦機緣成熟,不論創建道場或興辦學校,一切構想、程序、細節早已成竹在胸,自然能夠順利進行。

    佛陀每每在宣講法音妙諦時,首先必須具備六種因緣的成就,像《金剛經》的開頭:

    信成就——大眾對聞法的信心已經建立了。  (如是)

    聞成就——大眾都已具備聞法的福德資糧。  (我聞)

    時成就——講說的時節因緣已經成熟。  (一時)

    主成就——說法主正歡喜地演說妙法。  (佛)

    處成就——法會的地點非常的合適。(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眾成就——聞法的信眾都集合到齊。(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要啟建一場法會,必須有六種因緣的成就。我們今日讀《金剛經》難道不是殊勝的因緣?我們每個人的生存,都要感謝世間的因緣,感謝別人成就我們,這是多麽值得歡喜讚歎!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

    佛經裏一概沒有交代講經的年月日時間,都用「一時」來交代。為什麽佛典不明確表明時間?因為所謂的時間概念,不過是緣於眾生業感果報不同。例如:地球上每一個國家的時間都不一樣,台灣的時間是下午一點鍾,美國卻還是淩晨。一個地球因為地域不同,就有「時差」的分別。佛經的「一時」泯除眾生對有限時空的觀念。隻要我們和佛能夠一心合會,就算隻是「一時」感應,在法性裏卻是亙古無窮的受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