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崇信參訪天皇道悟禪師,一住就是二十年,但他始終認為沒有得到一點佛法,於是就去告假離山。

    天皇禪師問他:「你要到哪裏去呢?」

    龍潭回答說:「我要去參訪佛法。」

    「這裏就有佛法了,你還要到哪裏去參訪呢?」

    「我來了十幾年都沒聽到你為我開示佛法,這裏怎麽會有佛法呢?」

    「哎唷,你可不能打妄語嗬!」天皇禪師說:「怎麽說我這裏沒有佛法呢?平常你端茶來,我就接過來喝;你拿飯來,我就接過來吃;你向我合掌問訊,我就向你點頭回禮;這些處處都在告訴你佛法,怎麽說沒有呢?這些就是佛法,就是生活中的般若啊!」

    「哦!這就是般若啊!」龍潭說:「讓我想想看。」

    天皇禪師說:「你不能想,想就有分別心,就不是般若了。」

    龍潭言下終於大悟了。

    這正是「不可思議」,悟在當下。清朝溥畹大師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講到「爾時須菩提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作如是言」這一段,他解釋:悟道的人,像飛龍乘風乘雨去,尚未開悟的人,則像蝦子、螃蟹,猶在努眼睛。對沒有悟道的人那種茫然的樣子,形容得可謂活靈活現,所謂「燒尾鼓浪成龍去,蝦蟹猶然努眼睛」。

    我們一輩子都有頓悟的機會,我們每天都有頓悟的時刻,賴床的人每天在遲到的苦惱中頓悟要早起,體能漸差的人每天都頓悟要運動,但都隻是想一想,習氣難改,所以「悟」,不能隻是一時短暫的「了悟」,要能夠在現實的「實踐」中「體會」,於「現世實用」,才能體悟「生活禪」——生活便是禪,才能逐漸地度煩惱、苦厄,得自在菩提。

    《雜寶藏經》有一則婢女與羊相瞋的故事。

    有一個婢女,負責磨房的工作。每天早上要把主人交代的大麥、黃豆等雜糧研磨成粉。有一隻羊常常趁婢女不注意的時候,偷吃豆粉。因此婢女常被主人懷疑研磨的豆粉鬥量不足,而被怒叱責打。每次婢女被主人責怪後,就生氣拿起竹杖捶打羊,屢次挨打的羊,心中也積集怨恨。

    有一天,婢女在生火,羊看見她空手無杖,就用角去觸犯她,婢女又氣又急,就拿起著火的木柴打羊,羊被火燒痛時,四處翻滾,身上的火苗,焚燒村人、房舍,並且殃及山野。山中有五百隻獮猴,走避不及,也被火燒死。

    羊和婢女相互含瞋怒怨,造成這麽可怕的災難。所謂瞋火一起,燒盡功德樹林;瞋怒一生,剎那飄墮腥風血雨的羅剎鬼國。

    《優婆塞戒經》說菩提有三種:「一種從聞而得,二者從思惟得,三者從修而得。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

    如來就是佛陀,不是因為聽聞佛法、思慮佛法,而是在自己修道的過程覺悟了佛法,所以能夠成佛。

    有個男子是做小偷的,有一天,兒子問他:「爸爸!你老了,我怎麽來謀生呢?你總該傳授我一點秘訣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