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代替你活或覺悟

    般若如何內心本具?如何能開悟見性?不依靠聖水、符咒或是上師的灌頂加持,要打破內在的黑闇執迷,一切都要靠自己,別人代替你不得!

    智閑參訪溈山禪師,溈山禪師問道:「聽說你在百丈禪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是真的嗎?」

    智閑答言:「慚愧!」

    溈山禪師:「這不過是世間上聰明的辯解,對了生脫死,毫無幫助,現在我問你,什麽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麵目?」

    智閑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沉思許久,請示道:

    「請禪師慈悲為我解說。」

    溈山禪師:「我知道的,我若為你說破,你將來真正開悟時會罵我。」

    我們學佛,如果隻是追求勝境感應,貪得上師指點,為我們免難消災,就錯用心機了。我們若是隻旁觀別人鍛煉身體,自己是不會強壯敏捷的。工作的專業需要係統化的練習,我們想要解悟慧命,又何嚐能夠輕慢貪懶?

    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圓結伴行腳參學,途中,宗圓不能忍受跋山涉水的疲困,三番兩次鬧著要回去。

    道謙就安慰他說:「我們發心來參學,現在半途而廢實在可惜。我知道你很倦累,那麽從今以後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代勞,隻是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

    宗圓問道:「哪五件事呢?」

    道謙笑答:「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

    道謙的話,宗圓終於領悟,不隻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本來,別人就真是沒有辦法代替我活著,想要得參透慧命,又怎能起依賴的怠惰心?

    有些人即使信仰佛教多年、深入經藏,能夠把佛書中的道理說一大堆,但是,在生活中無法落實,是非得失不能放下,這樣就不能契合《金剛經》的旨趣。如果將佛教與生活分開,離開生活就沒有「般若」,也就無法了解「空」。

    有一個商人,平時信佛,隻是脾氣暴躁,生氣時,常常口不擇言叱罵自己的母親。有一天他到廟裏去燒香,看到觀世音菩薩那麽莊嚴美好,心裏想: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我如果能親自見到,請菩薩幫忙我生意興隆、做事順利,一定可以賺更多的錢。於是他向住持和尚請求。

    「法師啊!我要怎麽能見到觀世音呢?」

    住持和尚為了度化他的癡迷,就對他說:「你回家去!如果看到衣服穿反了,鞋子套錯邊那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他是有求必應!」

    商人歡天喜地趕路回家,一路上並沒有見到法師所說的菩薩,心裏正氣憤法師騙他,回到家大力的敲門。母親聽到急促的叫門聲,又急又怕的來開門,結果衣服、鞋子都穿反了。

    打開門,商人一見母親的樣子,不就是法師所說的觀世音菩薩嗎?他恍然悔悟,身邊的母親,用血乳哺育他,一生終老殷勤的照料他,不就是有求必應的菩薩嗎?商人自此痛改前非,恭敬孝養母親頤養天年。

    並非在誦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時才有般若,也不是一定要閉關當中才有般若,般若在平淡無奇的吃飯穿衣之中,在平常待人接物處世之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