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佛:般若

    是佛陀的層次,是證悟了自性般若之後,本體與現象不二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裏,沒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界限,也泯除了一切人我世相的痕跡,因緣自來自去,不來不去,不住色相,一切自然和合圓滿。

    我們可以用樂器演奏來了解這四種層次:

    不論如笛、簫、提琴、鋼琴之類,初學時,都要從認譜和按鍵按弦開始,一音一調的練習、摸索,依照樂譜上的記號一個音一個音練,必須看譜(外境)才能彈的情形,是第一層次的「正見」。

    等到完全練得純熟流利,樂譜已經銘刻在心版上,不需要看譜而心中有譜,雖然不看譜,可是心裏還有個譜本在(內外合一),是第二層次的「因緣」。

    繼續用心練下去,不看譜,心中亦無譜,一闕樂章可以渾然忘我的一氣嗬成,完全流轉無痕(內外相忘),心內心外都沒有譜,卻總還有個「譜」的因,要照存在的譜彈,不能隨手自成樂章,這是第三層次的「空」。

    等到對音律、樂理圓融無礙,就可以與大化共流行,隨心之所遊、神之所馳而揮灑成曲,一遊心即是般若,無忘無不忘(無內無外),是最高層次的「般若」。

    其實,正見、因緣、空、般若等四者,都是「無為法」,所謂「三鳥飛空,跡有遠近,空無遠近;三獸度河,跡有深淺,水無深淺」,也就是說,麻雀、鴿子、老鷹,能飛的遠近有別,兔子、馬、大象,因為身子大小不同,渡河時潛在水下的體積有異,但是,空沒有遠近;這個比喻在說:證悟雖有深淺,但般若真性沒有深淺,也不應住深淺,不要落入斷滅見。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初聞佛法的人,可以從有為,先從「有」的上麵去理解為何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所謂「欲會無為理,先從有事看」。

    人常常就是被心外的假相所迷惑,明明是假的,我們當作真的,明明暫時的,卻貪戀不舍,所以我們的心住在「有」裏,在心外執著,在功名地位上執著,最後感到無盡的寂寞、高處不勝寒;在名利上執著,錢過多了,有時人為財死,所以,世間上的無論什麽東西,我們可以擁有,但是不要過度貪求,過多反為拖累煩憂,所以我們應該用般若的智慧來看世間一切。

    生活處處有般若

    如何過「放光」的般若生活?

    《金剛經》開卷即言:佛陀以日常的穿衣吃飯,顯示「般若」的妙趣,令眾生都能在生活的行、住、坐、臥當中,體會、實踐「般若」。吃時口中放光,持缽時,手上放光;入舍衛大城,即足下放光;打坐時,通身放光,這些都是表現智慧、表現般若。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