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講到“有”與“沒有”,並非絕對的“好”或“壞”。現在要講,有的人做事介於“有”與“沒有”之間,因為隻“有”前麵的一半,“沒有”後麵的另外一半,因此注定無法成事,例如:

一、有心沒有力:經常聽到有人說:“我很願意幫助你,我也有心想要助成這件事,隻是我‘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就是“有心沒有力”,這種情況就像“畫餅充饑”,無濟於事。

二、有名沒有實:有的人做官,隻有虛名而沒有實權,自是很難有一番作為。甚至有的夫妻,隻有名分,沒有事實,當然也難以建立幸福美滿的家庭。

三、有才沒有德:做人寧可無才,不能無德;能夠才德兼備,當然更好。隻是有的人才華很高,可惜沒有道德,因此再高的聰明智慧,也會黯然失色。

四、有願沒有行:佛教講:“信、行、願,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一般來說,有願力的人,自然會付諸行動;有了行動,才能達到目標。但是有的人經常發願,卻從來沒有付諸實踐,例如有兩個人同時想要朝拜普陀山,其中一個發了願馬上實行,結果等他回來,另一個還沒有出發。這就“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所以有願沒有行的人,成不了事。

五、有施沒有舍:布施助人原是一件美好的事,但是有的人施而望報;因為抱著有所求、有所得的心而施,因此不能稱為“喜舍”。沒有喜舍心,縱然有施,但沒有舍,果報終究是有為的功德。

六、有勇沒有謀:勇敢是成功的力量,但是如果沒有謀略,也是“匹夫之勇”,終究成不了大業。但看曆史上,有時一場戰爭,眼看著就要勝利了,卻因為主帥無謀,結果一戰失江山,功虧一簣,寧不遺憾。

七、有寶沒有用:有的人天賦異秉,才華蓋世,但是他懶散無誌,不肯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在利人的事業上,整天隻知吃喝玩樂,無所事事,最後流落街頭,潦倒以終。這種人就如佛經裏的“懷珠作丐”,有寶而沒有用,豈不可惜。

八、有始沒有終:做人做事,都應該有始有終。所謂“勝於始者,未必有終”,例如劉備對蜀漢雖有開創的功勞,但無終極的結果;“西漢三傑”之一的韓信,雖為漢朝建立了不世之功,但也不能善終,這就是“勝於始者,未必有終”的明證。

自古以來,許多忠臣誌士如嶽飛、文天祥、史可法等,都有滿腔報國的熱血,但是有開始,沒有終結,因此“長使英雄淚滿襟”,可不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