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1]

秦樓月。

年年柳色,灞橋傷別。[2]

樂遊原上清秋節。[3]

鹹陽古道音塵絕。[4]

音塵絕。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詞牌故事

《憶秦娥》,詞牌得名於李白這首《憶秦娥》。李白寫這首《憶秦娥》的時候,詞牌的含義與詞的內容完全一致,詞牌幾乎相當於詩題,這個詞牌之所以叫作《憶秦娥》,很可能就是從這首詞的內容來的。《憶秦娥》共四十六字,上片與下片各押三個仄聲韻和一個疊韻,韻腳一般都用入聲字。古漢語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聲部,與現代漢語的四聲不同,尤其是入聲韻已經分散在現代漢語的四聲裏了。普通讀者遇到押入聲韻的詞是最不容易讀出韻律的,那麽不妨用一個簡單卻不很準確的辦法:凡是入聲字都讀成現代漢語的第四聲,並且盡量讀得短促一些。以李白這首《憶秦娥》為例,上片韻腳“咽”“月”“月”“別”,最後那個“別”要讀作現代漢語的第四聲;下片韻腳的“節”和“絕”也要讀作現代漢語的第四聲。初階讀者經常感覺很多詞讀起來很拗口,甚至根本就不押韻,這就是不熟悉古音的緣故。

不過,現代讀者對入聲如果難以入門的話,倒也不必耿耿於懷,清代詞學大家鄒祗謨在《詞韻衷》裏說過:“入聲最難分別,即宋人亦錯綜不齊。”

™注講

[1]這兩句用的是蕭史和弄玉的典故。傳說在春秋時代,秦穆公把女兒弄玉嫁給了擅長吹簫的蕭史,夫婦二人一同修仙,終於乘鸞引鳳,升天而去。“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這是用蕭史、弄玉夫婦吹簫引鳳的典故,暗示著曾經的兩情相悅、如膠似漆,但如今簫聲已咽,隻有多情女子孤單一人,夢斷時隻有月亮相伴。愛人何在呢?下文給出交代:“年年柳色,灞橋傷別”,每年都是聚少離多。

[2]年年柳色,灞橋傷別:詞牌叫《憶秦娥》,整首詞的內容都圍繞著秦地,也就是當時的都城長安一帶。長安灞陵附近有灞水,跨水為橋,是為灞橋;河岸有柳樹,從漢朝時,凡是東出函穀關、潼關,都從這邊出發,親友們也在這裏折柳送別(“柳”諧音“留”),於是傳為風俗,這就是詞中所謂的“年年柳色,灞橋傷別”。

[3]樂遊原上清秋節:清秋節或泛指清秋時節,或特指九月九日重陽節;樂遊原是漢代的一處苑囿,在唐朝成為長安人士最佳的休閑場所,那裏地勢較高,可以俯瞰長安城和漢朝留下的陵墓與宮殿遺跡。女主角在樂遊原上遠眺,自然是希望愛人能夠早日回來,但看到的隻是“鹹陽古道音塵絕”,而視線再向遠推,視角繼續擴大,以一幅“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蒼涼畫麵結束。

[4]鹹陽:秦朝都城,隔渭河與長安相望。音塵:音信,消息。

••名句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王國維《人間詞話》對這兩句詞有極高評價:“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這是說李白這八個字已經把登臨之意寫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後人再也無法超越,在李白之後能和“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有一比的,勉強能算範仲淹的《漁家傲》和夏竦的《喜遷鶯》,但氣象都不如李白。

™“逸事

這首《憶秦娥》自古以來備受推重,宋人邵博回憶過自己的一段經曆:他曾在與這首《憶秦娥》同樣的場景下(同樣是秋天,同樣是黃昏,也在同樣的地點),在鹹陽寶釵樓上設宴為人送別,隻見漢代陵墓正在一派殘陽晚照之下,此時有人唱起這首詞,滿座淒然,不忍卒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