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禮”具體內容十分廣泛,包含了天、地、人方方麵麵的禮製,由此可見,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其尚禮的民族。

    “三禮”說法的出現和流行則更加體現了我國古代尚禮精神與禮製的成熟。“三禮”並非是具體的禮製,而是指三本記錄禮的著作,即《周禮》、《儀禮》和《禮記》。關於這三本書的成書時間和作者,文史學界至今仍存在質疑和爭論,不過這三本著作確有其書這是可以肯定的。

    “三禮”之中,《周禮》偏重政治製度;《儀禮》偏重行為規範;而《禮記》則偏重對具體禮儀的解釋、論述。這三本著作中還記錄、保存了不少周代的禮儀。“三禮”幾乎涉及到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各種禮製,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禮製的總和。因此,“三禮”也被稱作是中國古代禮儀製度的藍本和百科全書。

    雖然封建帝製已經覆亡,為中央集權服務、束縛人們思想的封建宗族禮製也沒有了存在的根基,但傳統禮法中“仁義禮智信孝悌”等精髓經過社會變革之後卻一直延續了下來,並且演變成為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美德。即便今天,這些傳統禮儀也深刻影響著國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

    說了這麽多,那禮儀到底應該作何解呢?

    在我國古代,“禮”和“儀”既可以合到一塊兒講,也可以分開來講。合到一塊兒的“禮儀”就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典章製度和道德規範。它既是國家統治階級為維護統治所必須的典章製度、禮節儀式,同時又是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交往時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

    分開來講的話,“禮”和“儀”各有側重。“禮”主要偏重於禮節,往往強調的是個體行為,如,跪拜禮、作揖禮、握手禮等等;而“儀”則偏重於儀式,往往強調的是集體行為,如祭祀儀式、婚禮儀式等等。

    從根本上講,中國古代社會所謂“禮儀”主要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而服務的,是一套嚴密甚至嚴苛的係統性的封建製度,其帶有強烈的束縛禁錮和等級色彩。

    我們今天所說的“禮儀”和中國古代的“禮儀”不同。今日所謂之“禮儀”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之上的。禮儀具體的含義是指,人類為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維係正常的社會生活而約定俗稱的、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的,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

    簡單通俗地講,禮儀就是人與人交往時,表達相互尊重的、約定俗成的各種行為或規範。有些禮儀準則甚至還會成為國家法律法規製定的依據。

    如前文所說,係統而嚴密的中國封建宗族禮法製度雖然已經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而瓦解,但是這套製度中關於“仁義禮智信孝悌”等方麵的闡釋和規範卻已經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傳統美德傳承了下來。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已經融入了世界大家庭的發展之中。在現代社會,我國這些傳統的道德規範已經和西方國家優秀的道德行為規範相互融合並逐漸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社交禮儀,影響並促進著人與人之間各個方麵的交際活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