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有時是具有啟發性的,像禪門:為什麽背著死屍到處行走?為什麽不能認識娘未生前的本來麵目?為什麽把那麽重的石頭背在心裏?為什麽要說生死事大?為什麽你到今天才來?

    科學家能發明許多產品,就是因為對許多現象產生“為什麽”的疑問。牛頓對蘋果為什麽會掉到地上感到奇怪,因此發現了地心引力;瓦特看到水蒸氣為什麽能把鍋蓋掀起覺得好奇,因此改良了蒸汽機;富蘭克林看到雷電想為什麽會閃光,因此研究而發現了電;萊特兄弟訝異鳥為什麽能在天上飛,因此發明了飛機。

    人類常常對於不能接受的問題就呼天搶地地問“為什麽?為什麽?”來發泄;法官問案要了解內情,也都是問很多的“為什麽”。有的人不會問“為什麽”,有的人不會回答“為什麽”。能問“為什麽”的人,他必然是有思想、有看法、有見解的人。所以在佛教講“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人總應該有問題,有“為什麽”就會有問題。竹子、樹木為什麽能造紙?黃豆、芝麻為什麽能榨油?馬和驢子交配後,為什麽會生出騾子?回答“為什麽”的人,有時候文不對題,有時候言不及義,所以到最後問題還是不能解決。

    東方人的學習方式都是照單全收地接受,西方人學習總喜歡問“為什麽”。接受的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問“為什麽”的人,所謂“打破砂鍋問到底”,必定要追查出一個所以然來。

    東方人講話的時候,常用“為什麽”來責備別人:你為什麽這樣?你為什麽那樣?西方人的人際相處不喜歡有太多的問號,喜歡用句點:我吃過飯了;我做好了;我看過了。就如佛經所說的“我波羅蜜了”,就是“一切完成”的意思。

    “為什麽”是人生中用處很廣的一句話,但怎麽個用法,學問很大,不得不深思而用。

    ·佛光菜根譚·

    學問,學了要會問;

    參學,參了還要學。

    沉不住氣

    大夫龐恭和魏太子一起作為人質,準備啟程赴趙都邯鄲。臨行時,龐恭問魏王:“如果有人對您說他看見鬧市人群中有隻老虎,您信嗎?”魏王說:“我當然不信。”龐恭問:“如果有兩個人對您這樣說呢?”魏王說:“那我也不信。”龐恭接著問:“如果有三個人都說親眼看見了,您信不信?”魏王說:“啊,有這麽多人都說看見了老虎,那肯定確有其事,我不能不信。”龐恭深有感觸:“果然不出我的所料,問題就出在這裏。其實,單個老虎是決不敢闖入鬧市的。如今君王您不顧情理,不深入調查,隻憑三人說虎即肯定有虎,那麽等我到了邯鄲,您要是聽見三個或更多不喜歡我的人說我的壞話,豈不是要斷言我是壞人嗎?”

    摘引自《成語故事》

    做人要有修養,沉得住氣就是修養,有的人因歡喜、得意而沉不住氣,有的人因生氣、鬥爭而沉不住氣,有的人因委屈、受冤而沉不住氣。總之,沉不住氣就是毛躁性急、莽撞失控,是沒有修養的行為。

    沉不住氣的人,常會將預先得知的事情或機密任意傳播,因而扯出許多是非麻煩。例如,得知自己中了特獎,即將接受高額獎金,因此得意忘形,沉不住氣,而四處張揚,不久後就受到不肖分子的恐嚇勒索。

    兩軍對抗時,沉不住氣的一方必因此而敗戰投降;運動場上,沉不住氣的一方必因此而自亂陣腳;政治候選人相互辯論,沉不氣的一方必因此而自暴其短;青年初入社會,如果沉不住氣,必因此好高騖遠而不能腳踏實地從基層做起。

    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開悟後,又在禪定中沉思了二十一天,才向世人宣說悟道的法喜與見解,這是因為沉得住氣啊!世界上的偉人,修身養性皆是為了讓自己沉得住氣,如諸葛孔明的赤壁之戰,以及於空城之上的自在,皆因沉得住氣而能瞞過敵方;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也是因沉得住氣而能越過險難;慧能大師因沉得住氣,才能等到五祖給他的印可。

    楚漢相爭時,項羽以劉邦的父親為人質,說:“你如果不立即投降,就烹殺你的父親。”劉邦回應:“我與你曾相約結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一定要烹殺你的父親,不要忘記分給我一杯羹。”劉邦因沉得住氣,所以才能勝過匹夫之勇的霸王項羽。

    樹上的果實,尚未成熟急於摘之,酸澀不可食;科學研究,未能再三試驗,其中恐或有誤;人才的選用,沒有多方測試,則恐不能勝任。未熟先食、未成先用,都是因為沉不住氣,實終不足取也。又如黔之驢因無戒心又沉不住氣,終被老虎所食啖,不可不引以為戒啊!

    佛法說“眾緣所成”,等到一切條件具備,則能功到自然成,而歡喜、成就常在沉不住氣的情況之下有所閃失,吾人可不慎乎?

    ·佛光菜根譚·

    凡事須養深積厚,不求速成,因為人生是一場馬拉鬆賽跑,

    要耐得住、耐得長、耐得久。

    世界上沒有真正困難的事,做事須得肯接受別人嫌、別人怪,

    久而久之,做事就會順利。

    善於探病

    一九九五年,我住院開刀,承蒙大家愛護,不斷有人來訪來電關心我的病情。為了答謝大家的眷顧,六月十九日,我在台北陽明山中山樓舉辦懇談會。鄭石岩教授應邀致辭時說了一段禪宗公案——洞山良價禪師臥病在床,弟子曹山本寂禪師前往探望:“老師身體有病,不知是否還有不病之體?”洞山禪師說:“有。”曹山禪師再問:“不病之體是否看得見老師呢?”洞山禪師回答:“是我在看他。”曹山禪師不解:“不知老師看到了什麽?”洞山禪師說:“當我看的時候,看不到有病。”鄭教授說完,回頭問我:“師父,不知您在病中看到了什麽?”我回答:“我看到了大家。”台下掌聲如雷。

    世間什麽最苦?生病最苦。生病時,即使華屋大廈,住在裏麵也不舒服;金銀財寶再多,也不能運用;妻子家人滿堂,也不能代替我苦;山珍海味雖然豐富,卻一點胃口也沒有。所以英雄隻怕病來磨,真是一點也不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