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過程中,風霜雨露都會遇到,

    要有麵對承擔的勇氣,

    才能如蒼鬆翠柏般屹立不搖。

    不要為一句話、一件事而失去信心、尊嚴,

    有為者是爭千秋非爭一時的。

    1996年

    9月16日—9月30日

    精華語錄

    ◎人與人之間相處不要隻想到自己,老是標榜“我”最辛苦、“我”最偉大,這樣是不會有人緣的。

    ◎三藏十二部經典,不論如何深入,沒有用在生活中就失去它的價值。故有用的一句話、一句偈,能在日常中運用,受惠必定良多。

    ◎佛在哪裏?在慈悲裏,所以有慈悲的地方就有佛。

    ◎做事情有沒有力氣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願不願意發心,這才重要。

    ◎脾氣大,並不表示有力量或能降伏對方,做人要有施無畏的慈悲,不要讓對方怕我們,要做到人家不怕我們,才是會做事的人。

    ◎心好,則處處都好,心不好,則沒有一個地方是好的。

    ◎出家的“閑”,不是沒有事做,而是一種放下,放下煩惱雜念,提起菩提慈悲。

    ◎人在沒有負擔下,才能灑脫,才能擁有更寬廣的世界。

    ◎不要用責備或問號的口氣講話;講話也不宜用太多的驚歎號。

    ◎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除逆境外,也難免會有錯失。隻有賢者與善人,才能在自己所犯的錯誤與失敗中,學習將來處世的智慧。

    ◎學佛要學“不講話”,話不要太多,除非能講出有益他人的話。

    九月 十六日 星期一

    上午九時起,為“台視”“星雲說喻”節目錄影,今天譬喻中的故事,部分內容,旨在說明——

    ◎世間上擁有的一切,都是辛勤耕耘下的結果,不會平白從天上掉下來,任何事情隻要經過十年寒窗的努力,必定會有所得。

    ◎同樣一件事情,境界、心情不同,則感受就不會一樣。世界不時的在變化,但隻要內心有主張,有認知,就不會受外境影響。日常生活中的喜歡、不喜歡,並不重要,不能膚淺的隻看外表,要深思其內在涵意,感受自然不同。

    ◎人與人之間相處不要隻想到自己,老是標榜“我”最辛苦、“我”最偉大,這樣是不會有人緣的。人雖要無我相,但要有人相,要常常想到,人家給我們多少?多為人設想,並常以他人為中心,自然就會受到別人尊重。

    ◎無論做什麽事,一定要自度度人、自利利人,因世界非隻有一個人的,是大家共生共存的。人隻要自己肯吃虧,必定能達到皆大歡喜的世界。

    ◎學習過程中,風霜雨露都會遇到,要有麵對承擔的勇氣,才能如蒼鬆翠柏般屹立不搖。不要為一句話、一件事而失去信心、尊嚴,有為者是爭千秋非爭一時的。

    ◎有的人很會讀書,也擁有很高的學曆,但卻不會做人。為人寧可沒有學問,也不要不會做人,因做人比學問重要,不要心心念念隻知道“我要”、“我想”、“我希望”、“我認為”,為人子女者要討父母歡心;為人屬下者,要討主管歡心;為人媳婦者要討公婆歡心;與朋友共事要討朋友歡心,唯有讓別人歡喜我們,才是會做人的人。

    ◎要讓人尊重,不外謙讓、禮貌、低下,因“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先尊重禮遇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敬重。

    ◎有遠見者不要隻知道看眼前,而要看未來的希望。佛光山有目前的成就,皆是因應大眾的需求而建設,以信眾的需要為需要,故能適應各種眾生的需要。

    ◎人隻要活著就要動,因“動”是人生的意義,“動”是表示沒有“死亡”,要將自己動起來:動眼看好書、動口說好話、動腳行好事、動手做善事、動耳聽好話,要動心將心中的寶藏發掘出來。

    ◎人與人相處之所以會有摩擦,是沒有“講清楚、說明白”,軍中教育之所以進步,就在於這六個字,此六字真言是人我相處最好溝通和交流的方法,可以讓我們事半功倍,免去不必要的誤會與計較。

    ◎讀書若不留心,不懂得運用,讀再多的書又有何用?三藏十二部經典,不論如何深入,沒有用在生活中就失去它的價值。故有用的一句話、一句偈,能在日常中運用,受惠必定良多。

    ◎人在情緒下,最容易起無明,也最容易發脾氣,動情緒之際,不忘要慢一拍,冷靜思考了解真相後,就不會發生誤會,也才不會做出後悔的事。

    ◎做事情有沒有力氣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願不願意發心,這才重要。做事隻要心甘情願,就會有力量;不發心,舉手之勞亦不會去做。所以,隻要發心立誌,則無事不成。

    ◎說一句好話,就會有深遠的功德,行一件好事,就會積一點陰德。一個人起心動念,不管是善念或惡念,都是業,皆會有報應,所以為人必須要多結緣、多給人方便,自會有所收獲。

    ◎母女、婆媳、夫妻、兄弟姊妹,每一層皆有其倫理親情關係,是不能替代的。故在相處上,彼此要有體諒對方的心,自然就不會有爭執。

    九月 十七日 星期二

    清晨六時,到如來殿,看台北道場徒眾上早課。

    七時,早餐,並“催”促要到花東之行的徒眾集合。

    八時,由道場出發,往宜蘭。

    十時,抵礁溪圓明寺,並午餐。

    十二時,巡視宜蘭仁愛之家,依融、紹覺到台北開會。

    下午三時,巡視正在工程中的月光寺。

    七時,於台東的日光寺,巡視即將完工的工程。

    九時,連夜趕往屏東。

    今天的行程,繞了半個台灣,所到之處,對徒眾的安定、發心,都很肯定,但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上,實在有待加強學習——

    ◎記得我到台灣弘法時,當時的環境條件都沒有現在的完善,每天忙著弘法、寫作、講經、開示,忙得不知道什麽叫“煩惱”。現在的年輕人,在客觀完善的環境下,不僅不懂得珍惜,反而輕易就起煩惱。人起煩惱時,要找出原因,否則在煩惱上計較,會很辛苦的。

    ◎脾氣大,並不表示有力量或能降伏對方,做人要有施無畏的慈悲,不要讓對方怕我們,要做到人家不怕我們,才是會做事的人。

    如何讓信眾有歡喜心,是每一個弘法者的責任。因為有“歡喜”,才能將歡喜布滿每一個角落。

    ◎一個人心量若小,兩人在一起,兩個人不歡喜,三個人在一起,三個人不歡喜。心好,則處處都好,心不好,則沒有一個地方是好的。與人共事,要先改變自己,要求別人是不可能的。

    ◎當有不好的念頭興起時,心念要馬上糾正過來,要想是自己錯了。常常過濾自己的心念,也是一種淨心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為事務性的事起煩惱是很不值得的,為理想弘揚佛法才重要,其他的沒有什麽了不起。

    ◎活在希望裏,人生就很美好。在美好的人生中,要尊重自己的紀錄,自己的曆史,不要輕易自我破壞形象。

    ◎出家人的形象,不外柔和、慈悲、包容,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有理就損人,也不要凡事責怪別人,或老說別人的不是,“你對我錯”是處事四字真言,也是化解糾紛的不二法門。

    ◎一個人的生命,要在曆練挫折、痛苦和辛勞下,才容易成長。

    九月 十八日 星期三

    上午十時,巡視正在裝潢中的屏東講堂,中午,並在屏東講堂用餐。下午二時回到佛光山。

    每期發行三十萬份的《覺世》旬刊,自從改版成月刊後,負責編輯的滿光、滿祥、覺榮、覺兆、妙有、張美紅等工作人員,都很用心的要將此刊物的人間化、藝術化,以及其生活性、趣味性、可讀性的特色呈現給每一位信眾讀者。

    滿光等人今向我報告,依信眾的希求,《覺世》的內容,將再增辟幾個專欄,如“袖珍語匯”、“人間佛教禪”、“藝文天地”、“法相”、“每月論壇”等。其中“法相”是由慈莊法師執筆的佛學名相解說,精簡扼要,很適合學子們的需要,部分內容如下:

    ◎六成就

    佛教講因緣,凡事必須因緣具足、眾緣和合方能成事。此緣起法為佛陀所證悟,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即連佛陀說法,也必須具足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等條件,才能開演法筵,此稱之為六成就。

    今諸經之通序“如是我聞”等語,即具足這六種成就——

    一、如是:為“信成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說而不疑,並依之而奉行,故稱信成就。

    二、我聞:為“聞成就”。即阿難自聞,阿難親聞佛之說法,故稱聞成就。

    三、一時:為“時成就”。即指說法之時間,法王啟運嘉會之時,眾生有緣而能感者,佛即現身垂應、感應道交,不失其時,故稱時成就。

    四、佛:為“主成就”。即指說法之主,佛是世間、出世間說法化導之主,故稱主成就。

    五、在某處:為“處成就”。指說法之處,佛曾於忉利天為母說法,除此,皆於人間之印度的摩揭陀國、舍衛國等處說法,故稱處成就。

    六、與眾若幹人俱:為“眾成就”。指聞法之眾,菩薩、聲聞、緣覺、天、人等諸大眾雲集聽法,故稱眾成就。

    以上六緣具足而教法興,故稱之為六成就,如果缺乏其一,即不能有正法流傳,故知成就道場說法,非一人所能為,須待信、聞、時、主、處、眾等因緣具足,方能開演法壇。因此今之說法者,應當秉著恭謹虔誠之心,宣說法要,令大眾菩提增上,蒙受法益;而聞法者也應心懷稀有難得、難遭難遇想,並且發願護持正法、成就道場,如此方能使佛光法水,源遠流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