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二門

    《大乘起信論》為了說明心的性質,遂將含攝諸法的眾生心,分為“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以顯其體用,稱為“一心二門”。“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都是說明眾生與佛本具同一心性,隻因無明妄想而呈現生住異滅、迷悟染淨之相。

    一、心真如門:心的本體,沒有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等對待差別之相,為絕對平等之理體,此理體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真實如常。

    二、心生滅門:心的動相,隨緣生滅,故呈現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等對待差別之相。

    心的本體為生起萬法的第一因,然凡夫偏於妄情,故不見平等之理體,若除妄情,則真如之體自現。故知真如、生滅二門,實則不一不異:約義來說,真如門是絕對平等的本體,不生不滅的實在;生滅門則是相對差別的諸法,生滅變化的現象,二者截然不同,故說不一。約體而言,非真如本體之外有生滅現象,因此真如即生滅,生滅即真如,故說不異。以水波的關係為喻來說,水是靜的,波是動的,此為不一;離水則無波體,此為不異,故知不一不異是一體之二麵。

    從以上的詮釋得到一個結論:宇宙萬有之本體為一心,眾生與佛同具此心,然此心有覺與不覺之分,故析為二門,覺者稱為心真如門,不覺者稱為心生滅門。由心之本體而言,具有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等性質,為絕對的無差別相,稱為心真如門;由心之動相而言,具有生、滅、增、減等性質,為相對的差別相,稱為心生滅門,此二者為一體兩麵之關係,即稱為一心二門。若以禪宗公案“慧可安心”來說,未安之心就是心生滅門,已安之心就是心真如門,因此凡夫隻要識心寂滅,泯除妄想動念,即可見性悟道。

    九月 十九日 星期四

    傳燈會和叢林學院,這兩天都有不少人要求剃度。為讓這些青年學子,能真正了解出家內涵、意義、儀式、出家追求的是什麽,以及出家後前途在哪裏?今特集合全山徒眾“師徒時間”,大家彼此交換意見——

    ◎人生追求的是快樂,出家快樂在哪裏?在真理法樂禪悅中,為眾生服務的快樂,就是最大的快樂。

    ◎出家是“出小家,入大家”,出家舍家家更大,舍親辭親親更多。

    ◎出家後,可從事文化、教育、慈善等各方麵的事業。出家是人生道路上的另一種選擇,將自己更擴大、更提升。

    ◎出家是將自己奉獻給佛教及一切眾生,非隻為自己了生脫死,而是要為廣大眾生的了生脫死和消除煩惱痛苦,從中得到自己的安頓與自在。

    ◎在多元化的社會,就是休閑、嗜好或讀書,也可以有所選擇,何況是終身大事。婚姻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現今很流行單身貴族的生活,出家也是一種單身貴族。

    ◎出家隻是一種人生方式的選擇,有了佛法就不會再在意功名利祿這些事,能超脫,就能自在逍遙。

    ◎人生最高的快樂是信仰,無求、慈悲、奉獻、歡喜,是人生的真正開始;出家具有未來性、廣大性。

    ◎出家是要找尋自己內心的世界,不要老怪外在世界的不如意,隻要有佛法,自然能轉境。

    ◎在佛門隻要能安住,信仰可以淨化我們的人生、大眾可以肯定我們的地位、曆史可以帶給我們成就、時間可以幫助我們成長。

    九月 二十日 星期五

    今天繼續和大家談“出家”——

    ◎出家即舍棄舊的觀念,建設新的思想。

    ◎出家的“閑”,不是沒有事做,而是一種放下,放下煩惱雜念,提起菩提慈悲。

    ◎雖是出家,也要讓父母感受到,自己對他們仍有孝養的責任,故自己要爭氣,父母才會認同。

    ◎對父母來訪,常住、職事、師兄弟要互相幫忙招待,天下父母皆是我們的父母,要互相關心。

    出家的快樂是憂道不憂貧,出家人若錢太多或人情太重都是一種負擔,人在沒有負擔下,才能灑脫,才能擁有更寬廣的世界。真正有錢的人,是“富有恒沙界”。

    ◎出家性格如何培養?

    不為一句話或一件事起煩惱,

    對人我是非不比較、不計較,

    看淡世間的享受娛樂,將嫉妒心化為發心,

    喜與大眾共處,不喜獨居,

    喜共修,不喜自修,有喜悅的性格,常給人歡喜,

    有常住觀念、師門倫理觀念者。

    ◎什麽時候較適合出家?

    如果想出家,必須要有三至五年的預備期,但並不一定每個人都如此,根器不一樣,有的三年的適應期仍不夠,有的三天就很有用。要看個人的成長如何?我主張要先過一段學法女(式叉摩那)的時間。

    ◎什麽條件才能出家?

    出家唯一的條件是不還俗,以佛光山為家,包容師兄弟的好與壞,接受常住的製度規定,自己的“家”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受持戒法,不後悔最重要。

    ◎對父母應持何種態度?

    對情執重的父母要花多一點時間溝通,要讓父母覺得出家並沒有失去兒女,且要看自己的信心是否堅強?父母也才會放心。

    “出家”割愛辭親很難,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不容易,發心能公而忘私,出煩惱家,出生死家,此毅力非將相發心者就能出家,故“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也”。

    九月 二十一日 星期六

    對即將到嘉義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就讀哲研所的徒眾,在他們報到前夕,特抽空和大家舉行“師徒時間”:

    ◎人不和的原因?不外是講話沒有節製,不知婉轉;不要用責備或問號的口氣講話;講話也不宜用太多的驚歎號。對治的方法是要替對方設想,要多讚美他人,要有感謝的心。

    ◎到南華管理學院就讀,南華和大家的關係是色身的家庭、讀書的樂園、理想的天堂、心裏的淨土。“金角落銀角落不如自己的窮角落”,南華即是色身的家庭,沒有什麽好不好。自己的家,什麽都好。

    ◎要抱著發心耐苦的心態來此磨煉,受教育本就要如此,年輕人不受苦,則一事無成,何況在嗬護下的教育是成就不了人的。

    ◎一個人若滿肚子的貪嗔癡,是講不出好話的,故內心的道種要發揚光大,多用好話與人結緣。

    ◎能幹的人,自己可以創造天地,建立自己內心的淨土,即能擁有一切。

    ◎每到一個新環境,要將自己“有用”的部分提供出來成就事情,建設我們的理想,並點亮心靈中歡喜的燈、平安的燈、圓滿的燈,孝親慈幼、敬天順地。

    ◎參與活動有何助益?從中可以學習到對事件的見解、看法和不同意見的處理方式、吸收他人經驗、新知,及訓練意見的發表。

    ◎人非生而成偉人,是經過努力後,才成為偉人。同樣的,並非每一個學生都是天才,但隻要努力,人人皆可成為人才。

    ◎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除逆境外,也難免會有錯失。隻有賢者與善人,才能在自己所犯的錯誤與失敗中,學習將來處世的智慧。怕的是常與錯誤“妥協”,而不知改進,那就失去學習的意義了。

    ◎麵對新環境、新學期的功課,要有新的心態,即:“學不成功誓不回,道不成就不罷休。”如此方能有所成就。

    九月 二十二日 星期日

    九時,於如來殿大會堂,為二千多名前來朝山禮佛的信眾開示。

    “朝山拜佛”,山在哪裏?佛在哪裏?“山”在佛光山;“佛”在大雄寶殿,但此佛不隻是形相上的佛。朝山拜佛一定要用心與佛的功用契合。佛的功用很多,如——

    1.佛的莊嚴威儀:在家庭中教育子女,豐常舉止要威儀、身口意念要莊嚴不邪思,並進而將佛的威儀、莊嚴散發到社會大眾身上。

    2.佛安詳不講話:“不講話”有時也很重要,佛如果在大殿上向信徒講“不可這樣”、“不可那樣”,信徒以後都不會來拜佛了。佛之所以偉大、了不起,就在於不講話;為人父母者,有時會讓兒女不喜歡,就是因為話講太多。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也是在講話,但都是講有用的話。故學佛要學“不講話”,話不要太多,除非能講出有益他人的話。

    人與人相處、夫妻相處、與子女相處、與朋友相處,不一定要靠講話,人之相處,貴在相知,隻要能心心相印,不一定要用語言來表達,用心來表達更加珍貴。

    朝山禮佛,要將心中的佛拜出來,心中有佛,用慈悲的眼神看人,即是“佛眼”;講信心的話、歡喜的話、慈悲的話、佛的法語,那嘴就成了“佛口”,語言就成了“佛語”;用慈悲的心、平等的心,表現在雙手上,去做善事、行禮,就成了“佛手”。念佛、拜佛時,要用六根來表現佛,讓自己眼、耳、鼻、舌、身、意通身是佛!

    佛在哪裏?在慈悲裏,所以有慈悲的地方就有佛,佛是全世界無所不在;“大地”是佛身,要輕聲慢語,不要把佛踏痛了;講話不要太大聲,以免把沉靜的佛給吵醒了;林木花草如同佛的毛發,任意砍伐摘折,會把佛身弄痛。

    體現佛在我心裏、腦海中,與佛合而為一,交流在一起,能如此朝山功德必定無量。

    祝福大家拜出健康、信心、慈悲和功德來。

    看到桌上母親的照片,想起出家時,母親才三十七歲,印象中她老人家很瘦,尤其在夏天,老是有病躺在床上。我到台灣的前二十年,尚未與母親取得聯絡時,總以為她往生了,沒想到她竟然可以活到九十五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