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想占便宜、想積聚,往往一念之差,全盤盡輸,落得一無所有,離“貧”也就不遠了。

張齊賢是宋真宗親自選拔的進士,鹹平年間擔任宰相。他不僅有經世治國的胸襟,處事更具有四兩撥千斤的智慧。曾有位外戚死了,遺囑交代:“家產由兩兄弟平分。”剛分完家產,兩兄弟就爭執不休,彼此認為對方占了便宜,鬧得雞飛狗跳。屢次借著入宮的機會,請求真宗評斷,但對於真宗的調停,卻又不服氣,惹得真宗心煩氣躁,決定將這件事交給台府依理處置。

張齊賢聽說了,對真宗說:“這兩兄弟連皇帝的調解都不聽,恐怕台府也辦不了。可否由我來審理?”真宗同意張齊賢的毛遂自薦。

張齊賢將兩兄弟找來,問:“你們兩人告的狀屬不屬實?”“屬實!屬實!”兩兄弟一齊回答。張齊賢就讓他們各自在告狀上畫押具結,然後作判決:“既然你們各自的說詞都屬實,那就滿足你們各自的願吧!哥哥說弟弟分多了,那就把弟弟的家產給哥哥;弟弟說哥哥的那份多,那就把哥哥的給弟弟。”兄弟倆目瞪口呆,想不到張齊賢會作這樣的判決,但又是依著自己的申訴斷案,兩人也無話可說。

張齊賢派人督促他們即日互換房舍,財物全部不動,有關的契約互相交換,以兩兄弟的意思平息了他們的爭議。對於不能得罪的外戚,張齊賢此招,可說十分的高明。

故事中外戚兩兄弟這種“別人手裏的那一塊,永遠比自己多”的心理,是許多人曾有的經驗。分餅,別人盤子裏的餅大;分田,兄弟擁有的田產多;分家,兄弟的房子風水好;嫁娶,兄弟的婚禮較風光……無一不能計較。說穿了,隻是“貪”字作祟。

俗語說“貪字,貧字殼”。“貪”與“貧”不但字形相像,而且貪念強的人,不懂布施,不懂退讓,一心想占便宜、想積聚,往往一念之差,全盤盡輸,落得一無所有,離“貧”也就不遠了。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諸苦所因貪欲生,若斷追求盡諸苦。”若能了解這層意思,相信就不難體會“知足常樂”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