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自己所學、所知不足,不會自得自滿、不可一世。

與蘇軾齊名的北宋詩人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同是蘇軾門下弟子,時人稱“蘇門四學士”,他的書法也被譽為“宋四家”之一。蘇軾對黃庭堅的詩文,讚賞有加;黃庭堅對蘇軾更是以師禮相待,十分敬重。

宋人曾敏行撰寫的《獨醒雜誌》中,有記載“蘇黃”一段頗具意味的對話。

有一回,黃庭堅請蘇軾為他的一幅書法作批評。蘇軾仔仔細細端詳了一番,說:“魯直,你的字雖遒勁,但是筆勢有時太瘦,看來就像是樹梢掛蛇!”語一出,二人戛然,頃刻便放聲大笑起來。

蘇軾也拿出一幅書法,問:“你看看這幅字如何?”黃庭堅接下字畫,客氣說:“老師的字,我怎麽敢隨便評論。”蘇軾笑對:“你不妨直說。”黃庭堅這才認真地說:“有些地方來看來就像是石壓蛤蟆。”才說完,二人又是一陣大笑。

對於別人的批評,能夠謙懷受教者,表示有量;指正他人的缺點,能夠誠懇相告者,表示正直。為人最怕文人相輕、自命不凡,既高傲自大、小器小量,又輕視他人的才華與好心建議,如此處世即便是得誌,也無法得意。

為人也怕虛偽作假,隻顧及自己形象的完美,不願忠實懇切為人,坦白指正。蘇軾與黃庭堅對於對方的缺點,能善用譬喻,在幽默中彼此提拔,不僅率真中顯露慈悲,更能虛心接受指正。

世界之大,並不是我們可以揣度和想象的。多半的人都以為自己頭上的一片天便是全世界了,卻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真正有德有量、有學養的人,明白宇宙無垠,泰山之上還有天、滄海之下還有地,知道謙虛向學、互相讚美,不會事事計較、處處比較;明白自己所學、所知不足,不會自得自滿、不可一世。

一旦放下自我,放下“我所有的”,真誠為人,坦然接受,虛懷謙讓,我們的人生才更見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