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過滿腹,味不過三寸,人卻往往為了滿足口欲,而大費周章,甚至造作諸多不善業。豈不可歎?

明朝劉南垣曾任工部尚書,退休之後回鄉隱居。有天,知縣來拜訪:“欽差大人將來訪,有事相求老大人。”欽差就是劉南垣的學生李灝。劉南垣以為知縣想借他打通關係,說:“我辭官隱居,不過問他事。”知縣說:“不敢太勞煩老大人,隻是聽說李大人講究飲食,怕招待不周,請老大人恩賜菜單,好讓府裏照辦。”原來,李灝雖才華出眾,聰明能幹,但因為出身富貴,講究飲食,常為食物不精責怪下屬。

隔天,李灝一到達即拜訪劉南垣。劉南垣說:“應該擺宴席為你接風,又怕耽誤你的公務,吃個便飯好嗎?”李灝恭敬的答應。劉南垣說:“師母出門,沒人準備,我們將就些。”劉南垣說完,就進去吩咐做飯。

李灝在廳堂上陪著老師話家常,等到過午,他餓得頭昏眼花,才見送出一鍋粟米飯、兩碟鹹菜、一碗豆腐湯。劉南垣招呼李灝:“別見外,青菜蘿卜勝珍饈。”李灝餓極了,將飯菜吃個精光。李灝剛放下筷子,就見家丁端出滿桌佳肴。劉南垣再三讓請,李灝說:“實在吃不下了。”

劉南垣笑著說:“可見飲食原沒有精粗之別,肚子餓了,什麽東西吃起來都是美味的;肚子飽了,佳肴也難吃出滋味來。”聰明的李灝當然知道老師的用心。此後再也不以飲食的精粗責怪人了。

中國人尤其愛吃、敢吃、講究吃,對吃的興趣,遠不是其他民族所能及。有人打趣說:“天上飛的,除了飛機;水上遊的,除了船艇;四隻腳的,除了桌椅;兩隻腳的,除了人,其餘都可以祭五髒廟。”其實,食不過滿腹,味不過三寸,人卻往往為了滿足口欲,而大費周章,甚至造作諸多不善業。豈不可歎?

在佛門中齋堂又稱五觀堂,有“食存五觀”的警句:“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功德,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鼓勵修道者以謙遜的心珍惜食物,警惕自己勿貪著美味,及勉勵自己用功。

修行人如果能心念清楚地好好吃一頓飯,不貪不著,就是最老實的修行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