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具備“以無為有”的人生觀,凡事不求,不被物欲役使。

唐朝李襲譽,年輕時就通達聰慧,深具識見與器度。原本江淮一帶的人民大多從事商業,少有農作物的生產,在他擔任揚州太守期間,即大興水利,灌溉田地八百餘頃,使得老百姓紛紛獲利,因而深受敬愛和擁護。

李襲譽雖然性格嚴謹,處理事情一絲不苟,但喜愛讀書,已到了手不釋卷的程度;生活儉約自處,俸祿多半分送宗親,剩下的錢財,則用在寫書上,所寫的書就多達數萬卷。

他每每告訴子孫:“我不喜歡積聚錢財,所以生活過得並不富裕。不過朝廷賜給我十頃的田地,往後大家好好耕種,就不必擔心沒飯吃;在河南,也有千餘棵桑樹,用來養蠶,就可以有衣服穿。另外,我寫了那麽多的書,大家用功讀,日後一定可以求得官職。我死後,大家若能好好奉行這三件事,就不必求助於別人了。”李襲譽教育子孫的一番道理,很受當時社會的讚許。

中國人向來有留遺產給子孫的觀念,但是遺產不一定是指錢財、房子、土地。有形有相的遺產,子孫不一定會善加運用,還可能成為紛爭的來源,貽害後代。真有價值的遺產是慈悲智慧、道德學問、好的觀念和技能,因為有形的財產終有用盡的時候,無形的財產才能豐富萬代子孫的慧命。

我常教育徒眾,應具備“以無為有”的人生觀,凡事不求,不被物欲役使,內心坐擁無窮盡的法界;不在過分富裕中喪誌,而在貧窮裏長養安貧守道的意誌與人格,隨緣放曠,才是真懂得過生活的自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