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執著在好壞善惡、福禍喜憂中,能以平靜、無染著的心,對待人生。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與傑出的文學家,他有一篇文章,題目是《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這篇主要是因為朋友王參元家裏失火,柳宗元原本想寫一封信慰問,但他以為“盈虛倚伏,去來之不可常”、“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而寫了一封信恭喜他。

王參元是唐憲宗時一個節度使的兒子,而且是個進士,多才多藝。然而他就像當時一些為人廉潔的士大夫,因顧忌別人說自己阿諛奉承,不願表露自己的才能,以致不能顯貴。為此,柳宗元在信中提到“今乃幸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如此王參元的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汙”。

原來王參元住在老家不肯出仕,滿腹經綸,不出來為社會服務,很可惜。柳宗元曾經多次邀他出仕為官,都被婉拒。這次王參元家中慘遭祝融之災,柳宗元認為這正是他出來為大家服務的好因緣,因而寫下這篇《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佛教說“諸行無常”,無常存在一種希望與生機。因為無常可以變換,壞的可以變好,不幸的命運得以否極泰來、時來運轉。因為無常,萬法無滯,就像活水永遠都有源源不絕的生機。

常常抱持“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觀念與態度,那麽無論遇到什麽樣的境遇,都不會執著在好壞善惡、福禍喜憂中,能以平靜、無染著的心,對待人生一切人、事、物。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能一心自在,任運逍遙,更而發願“要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不以為信宗教便是看破世界了,不是隻歡喜閉關修行而不明白發心為眾、積極勇猛,為社會國家謀取福利,才是信仰的正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