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遺財給子孫,不如為他們籌積福德資糧,才是長久之計。

“愛不重不生娑婆”,人因為有情愛而輪回世間。在我們一生當中,受到感情牽絆的影響最深,尤其是人倫至親。甚至有人即使掙脫得出名利枷鎖的桎梏,卻擺脫不了親情的牽掛。但是世間之樂,虛幻不長久,感情再好的親眷,一旦大限來時,緣盡分離,彼此不相識,徒留的隻是無法替代的業果。

舍衛城有一位慳吝成性的富翁,他常常教導兒子:“不要認為自己家財萬貫就可以任意花費,應該更努力的積蓄錢財。”富翁還在自家地下挖一個深洞,偷偷埋藏五大箱的黃金,一直到死都沒有告訴兒子這個秘密。

吝嗇的富翁死後,投生到一位乞丐婦人家裏。婦人自從懷孕到生下孩子,親族接二連三發生許多衰事,諸般不順,婦人也因此被視為“掃把星”,趕出村落。往後隻要是帶著“富翁”出去乞食,都會發生不吉祥的事情,等“富翁”長到三歲時,婦人便要他自己外出乞食。

一天他到舍衛城乞食,不自覺地走進前世的家中時,邋遢的外表與醜陋的麵容,驚嚇到所有的人,因而被趕出門外。剛好路過的佛陀明白“富翁”的前世因緣,就告訴他的兒子因緣來去。起初這兒子不能相信,直到“富翁”指出生前偷藏的五箱黃金後,他的兒子才恍然大悟,體會因果不爽、財富虛幻的道理,而皈依佛陀成為虔誠的佛教徒。

人之所以有痛苦、煩惱,都源自於執著“我”的存在,而有“我的妻子”、“我的兒女”、“我的財產”的渴求與追逐。清朝順治皇帝深明此理,留下“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的叩問,要人反思煩惱之源。

人由因緣和合而有,《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說:“一切恩愛會當別離,眷屬聚集法不長久,如彼行路同息樹陰,會合片時要當分散。”與其遺財給子孫,不如教給他們因緣果報的道理,為他們籌積福德資糧,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