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張嘴,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一句好話能感動人,乃至流傳千古;一句惡言卻能傷害人,甚至令人難以原諒。因此,說話要適時、適人、適地。說話之道有四點建議:

第一,責備的話中要帶撫慰

東方國家為人父母者,受“打是疼,罵是愛”的觀念影響,經常將責備的話掛在嘴邊,一旦兒女做錯事,隨口就是指責,因此,忽略子女的尊嚴,造成親子間嫌隙的情況,時有見聞。語言,當以關懷真切為第一,雖是責備,也不能把話說盡,“是不是有什麽困難?”“身體不舒服嗎?”語帶關心慰問,讓人感受到愛心的溫暖,反而能感化對方。

第二,批評的話中要帶讚揚

讚美,是世間上最美好的聲音。佛門有句話說:“要得佛法興,除非僧讚僧。”同樣的,用之於社會,對朋友、對兒女、對學生,也要多一點鼓勵、多一點讚美,才能和諧。批評他人不能解決問題,還會成為雙方相處的阻力,批評中帶有鼓勵,才能解決問題。

第三,訓誡的話中要帶推崇

人與人之間的交情夠深,對於不如法的行為,偶有訓誡也未嚐不可。人雖有缺失,但也總有些長處,因此訓誡的話,不要忽略語帶推崇。是好事的,要說“你如何好”,是訓誡的,要說“我們可以如何改進”,倘若一味指責,反而適得其反。

第四,命令的話中要帶尊重

有的人說話總習慣用命令的方式:“別質疑我的話”“照我的話做就沒錯了”,這種強硬的語氣,往往令人難以接受。若能以平等心對待,所言都是謙虛之詞:“拜托你”“麻煩你”,如此,對方感受被人尊重,自然就會有響應。

例如英國維多利亞女皇曾經和丈夫吵架,她敲門向房內的丈夫道歉,丈夫問:“誰?”女皇習慣性回答:“女王”,丈夫總是不予回答,直到女皇改口:“是你的妻子”,門終於打開。所以人和人之間講話,要學會相互尊重。

說話是一門藝術,不一定要能言善道,卻要有一顆體諒別人的心,抱著同理心講話,一定能結好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