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交友很重視,並列於五倫之一,因為與朋友之間的互動是為人處世重要的一環。如果關係順利,可以帶來生命的互助與喜悅。

明朝的蘇浚在《雞鳴偶記》中說:“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畏友也;緩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飴,遊戲征逐,昵友也;利則相攘,患則相傾,賊友也。”對於朋友相處之道,提供四點意見:

第一,要互相交流

唐朝李白、杜甫是一見如故的朋友,他們相互討論詩作,將唐詩帶到文學的高峰。要互相交流,平時的關心慰問不可少;逢年過節也要禮尚往來。有時候可以特別舉行茶會、餐會、讀書會等,彼此以新知交流,增進了解,彼此更加融和相知。

第二,要互相幫助

朋友是兩個個體的聯係,彼此有互動關係,必然是榮辱與共、休戚相關,所以要有“同體共生”的認識。如三國時代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及張飛,貧富與共,患難相扶,俠義之情令人敬佩。

第三,要互相尊重

不要將朋友視為私人所有,這樣的友誼必定不能長遠,因為朋友也有他獨立的人格,不但要給予相當的個人空間,還要尊重他好的傳統、正信的宗教、光明的觀念、正當的嗜好,以及他的家庭、性格等等,尊重可以帶來長遠的情誼。

第四,要互相信任

所謂的“疑友不交,交友不疑”,朋友之間的往來,如果存有疑忌之心,不但不能互相信任,甚至可能彼此受害。交友之先,要能分辨趨炎附勢的佞友,惡劣為非的損友,吃喝玩樂的劣友,朋比為奸的詐友,在交往之初,可能會讓人感覺甜蜜,然而久之必受其害,此類惡友都不可結交。

會勸正導善的畏友,能切磋互勉的諍友,雖然剛開始交往,容易使人有點難堪,但久後必受其益。此類善友可以多多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