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人類生命最重要的軸心,以正知、正見為首的“八正道”,是生命積極的道路。所謂修道或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對於人間事物賦予積極、正麵、歡喜的眼光,對生活重新估定價值,以此清淨、解脫與“緣起性空”相應的新價值觀,走向圓滿究竟的生命。所以修行者當以實踐新價值觀為其“法樂”。修道者以何為法樂?

第一,以自我革新為樂

凡有心修道者,應在自心中常念:世間無常迅速,生命在呼吸間,怎能浪費珍貴的時間在無明與煩惱之中?修道者認清生命的事實,但求轉煩惱為菩提、轉黑暗為光明、化嗔怨為歡喜,不斷地革除陋習,修正自我的思想行為,從點點滴滴的小小體悟,匯集成豁然開朗的大徹大悟。

第二,以誦經念佛為樂

修道者以開悟聖者為學習目標,特別是對佛陀聖教的學習,都要實踐於日常生活中。但在擾攘的紅塵俗世,常會聽到人們說長論短或製造是非。如果將專注於是非煩惱的心思,用來聽聞誦經的清淨梵音,專注在念佛的海潮音聲中,會讓內心生起法喜法樂。所以,在佛門裏麵,與人打招呼,以一聲包含祝福對方無量光明與歡喜的“阿彌陀佛”,來表示自己的真誠心意。念念不離佛號,把一聲“阿彌陀佛”念到一切時、一切處,走到哪裏都能歡喜自在。

第三,以禪坐經行為樂

“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這是維摩居士最有名的一句法語。學佛禪修者,可以到設有禪堂的寺院道場學習禪修,也可以抄經、拜佛、誦經、持咒等,這些方法,都能將身心上的負擔放下或沉澱,體驗佛法之妙,自然帶來再出發的活力。

第四,以布施結緣為樂

布施結緣是事業成功的不二法門,也是家庭圓滿的重要內涵,甚至做人處事、修行佛道,也離不開布施。布施還要結善緣,例如以鼓勵之語言、真誠的讚美來激勵他人,能增加他人信心;布施時間,陪伴孤獨,加持勇氣於他人,能幫助他人破繭而出。無論對親朋好友或是素昧平生之人,如果明白對方有這樣的需求,隨時一句貼心的關懷,甚至精心營造的歡樂,都能溫暖人間。如果人人都歡喜布施結緣,你、我、他都能歡喜和諧、同體共生。

修道者處於世間,但在他們眼中,“慈眼視眾生”比“心中隻有我”更重要。他們如世人一般有著事業職務,需要日常飲食,心境卻是遠離紅塵,與世無爭,散發出與自然相應的氣質,有著超然物外的情操。發心修道的人,內不著妄心,外不著妄境,不以世俗五欲為樂,內心有著更多的法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