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蜀漢景耀六年)九月,魏國主力十數萬大軍在劍閣為薑維所阻,無法前進。

    傑出的北國才俊鍾會在劍閣險關前亦是一籌莫展,眼看糧草將盡,進退兩難。無奈,鍾會與諸將商議,打算退軍。

    而此時,正逢西線的鄧艾追薑維至陰平。本來,鄧艾致書諸葛緒,想與他一起走小路破成都。諸葛緒聽後氣不打一處來,鄧艾你以為你是誰呀,大家同是主帥,你有什麽資格指揮我?於是,諸葛緒以受命圍剿薑維,西行非其職責為名拒絕了鄧艾,然後帶兵前往劍閣,與鍾會會合。結果,兵權就被繳了。

    沒辦法,隻得自己去了,在聽聞鍾會大軍被阻後,鄧艾上書司馬昭,請求挑選精銳部隊,從陰平向西,過涪城,走左儋道,偷襲綿竹。“綿竹是成都的門戶,當地守將肯定想不到我軍會繞過劍閣奇襲此地,故而一定會望風而逃,如此,成都的門戶即向我軍大開了。再者,退一步來講,即使不能迅速拿下綿竹,也可以吸引蜀軍注意力,使得劍閣之敵不得不分兵回援,這樣一來,鍾會大軍的壓力就小了。”

    《三國誌·王丘諸葛鄧鍾傳》: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裏,去成都三百餘裏,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誌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有沒有發現,這與很久以前某個人提出的計策非常相似。

    子午穀奇謀。

    《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比東方腥聚合。’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三國誌·劉彭廖李劉魏楊傳》: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製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魏延也是想出奇兵偷襲敵人後方,走的也是崎嶇難行之路,也具有極大的風險。甚至還有司馬懿之言——“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穀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為佐證,證明其可行性。隻可惜,鍾會同意了鄧艾的偷渡,而諸葛亮卻沒有同意魏延的進擊。

    當然,兩個計謀還是有區別的。我在這裏並不是在批判諸葛亮謹慎,我隻是在為一個奇謀沒有被實施而感到惋惜。

    回到鄧艾身上,鄧艾整軍從陰平出發,逢山開路,遇水填橋,在杳無人煙之地連續前行七百餘裏。由於山路崎嶇,糧草隊無法跟上,曾幾度陷於危難。但是,鄧艾赤膊上陣,與將士們同甘共苦,在峭壁之間甚至“以氈自裹,推轉而下”,這些行為深深地激勵著魏軍將士,終使得他們成功地趕到江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