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寫好後,鍾會認真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唉,自己的文章怎麽就可以寫的這麽好呢,無論是長文還是短文,那水平高就是不一樣。仔細端詳之後,鍾會把信件送往薑維處,想勸原本就是魏國天水人的薑維歸降大魏。退一步來講,即使不能把薑維勸降,也可以動搖他的意誌嘛。結果呢,也不知薑維看了沒有,反正這信送過去之後那是石沉大海,無人回應。

    鍾會要氣死了,我文章寫的這麽好,把我自己都感動了,你薑維居然不回複,你怎麽可以這樣!就算拒絕你也要給我回個信呀,你這不坑不哈的搞什麽呀,看不起我呀。

    《三國誌·蔣琬費禕薑維傳》:會與維書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嚐同大化,吳劄、鄭喬,能喻斯好。“維不答書,列營守險。

    沒辦法,生氣歸生氣,這劍閣還是要破的。於是鍾會全神貫注又打了月餘……還是不能克。

    我們知道,蜀地艱險,荒涼無比,隻有成都平原得益於都江堰而演變成為天府之國,其餘的東西川之地基本都是無法大規模屯田養兵的,鍾會在這鳥不拉屎的地方打了兩個多月,眼看糧草將盡,於是與諸將商議,打算退兵。

    《三國誌·蔣琬費禕薑維傳》: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從這裏可以看出薑維的戰術能力有多強了吧,鍾會以近五倍之眾,攻打劍閣,都不能下。而薑維呢,曆次北伐也都是在東川、隴西這些荒涼之地,而且是以弱敵強,但戰績確是勝多敗少。孰強孰弱,一眼便知。

    那麽,如果鍾會此時退兵,會出現什麽情況呢?

    西川之地肯定拿不下了,那東川呢?漢中雖然被鍾會拿下,但東川要地漢樂二城依然在蜀將蔣斌、王含二人手中(不得不說,這兩人真能抗,真心的蜀漢忠臣)。鍾會後撤,薑維則一定會順勢反擊,兩城蜀兵也會出城迎戰。是時,鍾會所據的漢中之地將處於無險可守,四麵受敵的狀態,結果隻能像當年的曹操一樣,把漢中丟給蜀國(雖然沒有在漢中執行,但這“敵來我守,敵退我打”的方針就是薑維斂兵聚穀戰略的精髓)。那麽,局勢就恢複到了滅蜀之戰之前的狀態。司馬昭、鍾會等興兵滅蜀,勞師無功,重蹈了曹爽、夏侯玄的覆轍,司馬昭也因此而招致群臣、百姓的不滿,司馬氏政權因此而受到衝擊,離什麽什麽政變就不遠了。還有,史書裏恐怕就會這麽一句話了——“司馬昭大興兵馬十八萬,勞師無功,徒耗糧草……”

    當然,以上都是假設,這也是滅蜀之戰第二個巧合的部分,如果沒有鄧艾另辟蹊徑,偷渡陰平,那麽曆史上的三國,還不知道要延續多長時間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