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景耀五年,也就是公元262年,薑維的最後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他這次失敗激起了朝臣們的瘋狂彈劾,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於是,戰敗的他不敢回到蜀都,請命前往遝中屯田。

    我們知道,薑維和諸葛亮是不一樣的,諸葛亮是個複合型全能性人才,治國理政、治軍用兵都堪稱一流。如果說蜀國還有一個全能型人才能與諸葛亮一較,那無非是大司馬費禕了,其任尚書令有著讓董允自愧不如的能力,其任大將軍有著興勢之戰大破曹爽的戰績,堪稱文武皆能。而薑維呢,依據其平生戰績,隻能說是智勇雙全。我們習慣上容易把文武雙全等同於智勇雙全,其實兩者是有很大區別的。薑維的智和勇隻是涵蓋在費禕的“武”裏。縱觀整部《三國誌》,我們沒有發現薑維在內政、用人上麵有什麽出色的建樹,而蔣舒投降更是其培養人才上的一抹敗筆,所以在費禕死後,薑維雖然掌握了更多的軍權,但蜀漢的朝政卻愈發地腐敗,以至於最後,這位手握重兵的大將軍,羈旅讬國,竟難有容身之處。

    我看網上有人說過清君側之類的,其實這個方法是行不通的,先不說薑維繼諸葛亮遺誌,盡忠蜀漢,無法做出這類犯上作亂之舉。即使薑維舉兵回蜀都,駐守漢中的胡濟會答應嗎?就算薑維依仗大將軍威望,勢如破竹殺回蜀都,也必定是兩敗俱傷。而且,蜀國此時已無名臣,薑維即使把黃皓、譙周都殺了,又怎麽能保證不會有另一個黃皓出來?不會有另一個奸臣當政?薑維是大將軍,不可能長期處於政治中心,《封神演義》裏的聞太師就是前車之鑒。所以如此一鬧,隻會加劇蜀國的衰敗,令親痛仇快。

    於是,君臣各讓一步,薑維不再上書請求誅殺黃皓,後主也不再追究他戰敗之責。所謂的遝中屯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序幕。

    遝中之地,偏北向西,具體位置大約在我們現在的甘肅省曲周縣,是益州東川少有的小型盆地。我們知道,薑維自負悉羌胡之事,故而長年北伐都是偏向西北出兵(狄道、洮西),想依靠少數民族的力量攻占隴西,繼而東進興複漢室,所以,他和諸葛亮的路線是不一樣的,諸葛亮北伐的陳倉、天水(渭水河畔)等地,薑維在繼任後,是再也沒有踏上過。所以如果我所述不錯,遝中應該是薑維長期征戰以來,離故鄉最近的一次了。

    隻是,地理上的接近,終掩蓋不了心理上的遙遠。滿頭白發的薑維,應該可以預料到,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三國演義》裏把這一段解釋為屯田避禍,而其實,更像是皇帝與大將軍之間的妥協。我們知道,劉備在任時,任諸葛亮為丞相,政事多交付與他,而軍權卻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而劉禪相反,廢除丞相,卻設立大司馬、大將軍,把軍權賦予蔣琬、費禕、薑維等人。黃皓者,無非一宦官耳,無官職,無實權,皇帝喜歡他就聽他說幾句,不喜歡的話他什麽都不是。所以所謂的黃皓弄權排擠薑維,不過是劉禪內心意願的縮影。我們習慣了仇視宦官,各種影視文學作品也不停地醜化宦官。而其實呢?東漢末年引董卓進京的是外戚何進,自秦漢至隋唐沿襲下來的士族門閥又都幹過什麽?明朝末年,那些自許翩翩君子的東林黨人又幹了些什麽?任何職業的人都有可能誤國,又何必偏偏指責宦官?在現在這個尊重人權的時代,又何必對宦官惡語相向?難道僅僅是因為他們殘疾,不入雅流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