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維以軍屯田,卻選了西北方向,足以證明其北伐之心猶在,想在屯田之時為下一次北伐做準備。可是,上天不會再給他機會了。

    在魏國,自公元260年甘露事變,賈充公開弑君後,司馬昭的野心就愈發地膨脹,替代魏國已是勢在必行。為了進一步控製朝政,打壓魏廷內對司馬氏不滿的眾官僚,同時穩定朝廷局勢,司馬昭急需一場大勝,增加威望,為篡位累積資本。

    公元262年,也就是薑維洮陽之戰戰敗後,司馬昭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認為蜀漢“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於是決定了先滅蜀,再吞吳的戰略方針。

    《三國誌·王丘諸葛鄧鍾傳》:文王以蜀大將薑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欲大舉圖蜀。

    可是呢,司馬昭這個方針出台之後,立即便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征西將軍鄧艾更是數次上表,勸諫司馬昭,言時機未到,不可妄動幹戈。隻有司隸校尉鍾會鼎力支持,與司馬昭一同“籌度地形,考論事勢”。

    《晉書·文帝紀》:征西將軍鄧艾以為未有釁,屢陳異議。帝患之,使主簿師纂為艾司馬以喻之,艾乃奉命。

    《三國誌·王丘諸葛鄧鍾傳》:惟會亦以為蜀可取,豫共籌度地形,考論事勢。

    那麽,伐蜀到底是正確的決定嗎?名將鄧艾為什麽竭力反對,鍾會為什麽又大力支持?

    從結果上看,蜀國確實滅亡了,仿佛這一場戰爭確實是正確的。然而,在當時我們是並不知道結果的,雖然蜀漢的滅亡是必然的,但這次滅蜀之戰的勝利則確實充滿僥幸。薑維主力遠在遝中不假,漢中守衛空虛也不假,但是司馬昭怎麽會確定蜀國不會在魏國調集主力時有所行動?怎麽確定吳國不會援助蜀國?怎麽確定自己不會重蹈曹爽夏侯玄的覆轍?

    他不確定,未發生過的曆史都是不確定的,所以鄧艾才屢勸司馬昭不可興兵。然而,此時的司馬昭已經別無選擇,他要用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他要穩固司馬氏族的地位。比起兩次赤壁大戰的大敗,他覺得蜀中雖艱險,但也不比東吳長江天塹。更何況,薑維屢次北伐犯境,北國不思反擊,反倒討伐相對安靜的吳國,這不是更顯得自己欺軟怕硬,軟弱可欺嗎?

    所以,於情於理,司馬昭都隻能選擇對西蜀出兵。

    鍾會聰明啊,他從整體戰略上分析,看透了天下的局勢,也看透了司馬昭的小心思,所以對此選擇了大力支持。而鄧艾隻是單純地從戰術上考慮了戰爭勝負的可能性,認為時機未到,此做法自然會受到司馬昭的反感。從中也可以看出,在末期三賢中,鍾會的戰術才能雖然不如鄧艾、薑維,但其深遠的戰略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才能,遠不是鄧薑兩人可比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