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258年,薑維因諸葛誕敗亡而引軍退還後,複領大將軍的他也意識到自己的北伐有問題,興師遠征,勞而無功。於是,他就認真地研究並改變了漢中的戰略部署,也就是上一章所講的斂兵聚穀。

    於是,在蜀魏後期出現了一段可貴的和平期,這一休戰就是四年。

    公元262年,也就是蜀漢景耀五年,這時的薑維已經年滿六十了,全然一副花甲之樣,回想自己二十七歲降蜀,至此已經三十三年了,比諸葛亮《出師表》中的“二十有一年矣”還要多出一十二年,身為降將,他的執著恐怕要超過那位鞠躬盡瘁的前丞相了。曹操有言:“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時日無多的薑維麵對江河日下的蜀漢朝廷,更是憂心忡忡。大丈夫當為國出征,馬革裹屍,豈能歿於床榻之上!

    於是,薑維再次上奏後主,起兵攻魏。

    然而,這次伐魏與往時多有不同,以往伐魏都是魏廷有變,或是魏將背叛,或是東吳北伐。總之,薑維對每次出兵的時機都把握的恰到好處,否則處於弱勢的蜀漢也不會勝多敗少了。但這次,薑維完全是孤軍出征,沒有策應,也沒有後援,而且,與薑維同病相憐的夏侯霸也已病死,再加之先前死去的王平、張嶷,蜀國已沒有什麽可用的大將了,雖然薑維本人智勇雙全,但也終是雙拳難敵四手,種種原因也就注定了此戰會慘淡收場。

    或許他真的覺得自己老了,等了四年,實在等不及了吧。

    真不明白,如有一天,他真的打到自己的故鄉,是以征服者的姿態耀武揚威呢?還是找到老母的墳墓,懺悔自己當年的“不在當歸”?又或許,那孤苦年邁的老母,在戰亂之中連歸葬之處都沒有呢?

    幫助敵人去攻打生養自己的故國,做的比敵人本身還要執著。況且魏國也並沒有做什麽太對不起他的事情。

    何必呢?

    關於這點,史書沒有給我們答案,陳壽的《三國誌》裏,字裏行間滿滿的都是偏見。不論如何,在我心裏,薑維終成了執著的代名詞,拋開是非成敗,單單是他的堅毅就令我肅然起敬。

    薑維出兵後,攻入洮陽境。他的宿敵魏征西將軍鄧艾率兵迎戰。蜀漢自諸葛亮起,十數次北伐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戰線過長,糧草不濟。鄧艾當然也不會放過,他不和薑維硬拚,揮軍搶占有利地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設陣,阻擊蜀軍。薑維軍至後,遂發生激戰,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蜀軍大敗,退回遝中。

    《三國誌·蔣琬費禕薑維傳》:五年,維率眾出漢、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遝中。

    有人說,是此戰是決定性的一戰,此戰失敗致使蜀軍實力大減,轉為被動防禦態勢。

    這完全是無稽之談,薑維的數次北伐沒有一次的失敗是導致決定性後果的,如果非要說某一戰導致蜀軍損失慘重,那也當是段穀之戰,那一戰蜀軍損兵近萬,薑維被迫辭去大將軍職務,陳壽還靈感突發,特意創造了“星散流離”這個詞,真是用心良苦。但洮陽之戰呢,史書並沒有記載薑維損失了多少兵馬,由此可見,損兵應遠小於段穀之戰。有些人說此戰導致蜀軍實力大減,所依據的無非是一年後的蜀漢亡國。在我看來,蜀漢滅亡雖是大勢所趨,但鍾會鄧艾那一戰的勝利則完全是僥幸,這點我們以後再說,單單從後來薑維引軍成功地突破鄧艾和諸葛緒包圍,回保劍閣就可以看出,在遝中,薑維手中的蜀漢主力還是具有一定實力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