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陽之戰失敗的原因前麵我們已經分析過了,這裏不再贅述。此戰又是典型的無功而返,加之以往的長期北伐,已引得許多蜀漢朝臣的不滿,之中也包括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我在前言裏說過:

    “在肯定了薑維的戰術能力之後,我們還要從國家整體戰略的方向來思索北伐的正確性,認真考慮薑維的屢次北伐所獲得的戰果在除去其戰損後,基於魏蜀兩國整體實力的差距而為蜀國帶來的真實收益。”

    寫到這裏,我想有必要解釋一下這句話了,畢竟這是薑維的最後一次北伐了,再不說就沒有機會了。

    我們知道,洮西之戰,王經損兵數萬,雖然魏國諸將也都感歎過這場大敗,但在接下來的段穀之戰中,魏將鄧艾突然就又冒出來好幾萬兵馬。而薑維呢,段穀之戰損兵近萬,就引得蜀漢朝臣一片謾罵,還有陳壽的“星散流離”。從中足以見得,不能單純靠損兵人數來判定兩方的實際損失。魏國比蜀國強大,一換二的代價,蜀國都是承擔不了的。所以,雖然薑維的屢次北伐斬殺人數和招納人數之和要遠超過其損失人數,但是,由於兩國實力的差距,薑維北伐對蜀國本身造成的實際傷害要超過其對魏國的傷害的。這也可能是曆代史學家詬病薑維的最重要原因。

    此戰失敗後,黃皓想讓閻宇替代薑維做大將軍,薑維聽聞後,上奏後主,請求誅殺黃皓,但後主沒有接受(這裏要為後主“平反”,後主還是挺英明的,雖然他沒有誅殺黃皓,但也沒有罷免薑維的大將軍之職,而且,薑維的數次北伐也都是得到後主的支持的,甚至連時任大將軍的費禕都言辭鑿鑿地反對出兵之時,後主也接納了衛將軍薑維的北伐主張)。因之,薑維不敢擅回蜀都,便請命引軍至遝中,屯田避禍。

    我個人認為,雖然薑維引蜀軍主力移步遝中,既可屯田也可避禍,一箭雙雕。但是,這確是蜀漢滅亡的最直接原因。司馬昭正是看到蜀軍主力不在漢中才興大軍伐蜀的,也正是如此,薑維的“斂兵聚穀”戰略還沒有來得及實施,就已經匆匆宣告破產,而作為漢中戰略部署的改變者,他數十年的實戰結晶就這樣狼狽地退出了曆史舞台,永遠地成為了曆代史學家口中的笑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