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世語》:(司馬昭)乃以(諸葛誕)為司空。書至,誕曰:“我作公當在王文舒後,今便為司空!不遣使者,健步齎書,使以兵付樂綝,此必綝所為。”

    當然,這等絕好時機我們的薑維是絕對不會錯過的。同年十二月,蜀漢後將軍薑維率兵數萬出駱穀,至沈嶺,襲擊長城。當時,魏國大軍大都被司馬昭帶走征討諸葛誕了,隻在西部留守了一少部分兵馬,而薑維所要襲擊的長城正是魏國的屯糧之地,當地守軍聞薑維兵至,都非常恐懼。魏征西將軍司馬望和安西將軍鄧艾聞訊後,立即合軍據守。薑維軍進至芒水,依山紮寨,就地為營,而鄧艾呐,也跟著薑維近水築寨,模仿當年司馬懿苦熬諸葛亮的方法,深溝高壘,據守不出,任蜀軍屢次挑戰都視而不見。薑維急攻不得,遂於芒水與鄧艾長期對峙。

    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四月,與鄧艾熬了四個月的薑維聽聞諸葛誕兵敗被誅,感覺自己再這麽對峙下去也沒什麽意義了,所以就引軍退回蜀都。

    《三國誌·蔣琬費禕薑維傳》:維欲乘虛向秦川,複率數萬人出駱穀,徑至沈嶺……魏大將軍司馬望拒之,鄧艾亦自隴右,皆軍於長城。維前住芒水,皆倚山為營。望、艾傍渭堅圍,維數下挑戰,望、艾不應。景耀元年,維聞誕破敗,乃還蜀都(原詞是四川省會,這上麵無法顯示,故改為蜀都),複拜大將軍。

    此次北伐亦是無功而返。唯一的值得一提的就是,薑維官複原職,再任大將軍了。

    此戰過後,薑維自己也已經意識到自己常年出兵,勞師無功,對國家不利,所以開始靜下心來認真研究漢中的防禦措施(也就是我們下一章要講的“斂兵聚穀”)。其實,我們放眼史書就可以看到,自薑維獨掌大權以來,其北伐到目前一共是五次:

    第一次:配合吳太傅諸葛恪伐魏,攻南安不克,聞恪兵敗後撤軍。

    第二次:司馬師殺李豐、夏侯玄,魏廷動蕩,狄道長李簡投降,薑維趁機伐魏,斬殺徐質,攻破河關、臨洮、狄道三縣,遷三縣之民入川。

    第三次:司馬師病亡,薑維趁機出兵,大破王經,斬首萬計,壘屍數裏。

    第四次:薑維出祁山,至段穀,與鄧艾激戰,蜀將胡濟失誓未至,薑維大敗,損兵近萬,退回漢中。

    第五次:也就是這一次,對峙數月後退兵。

    (兩勝一負兩平)

    觀以上信息,我們可以得出個結論,每逢薑維用兵,必是天下有變——或是魏廷不穩,或是東吳伐魏,不管怎麽說,都不失為伐魏的上好時機(段穀之戰是薑維想攜洮西之戰之勢,乘勝進軍)。薑維選擇在彼時出軍,確是對大魏的有力打擊,而非空穴來風,肆意用兵,徒耗糧草。換言之,如果在魏廷動蕩的情況下不攻打魏國,那等到司馬氏掌握了魏廷的絕對權力,兵力正盛之際,偏安一隅的西蜀又豈能是大魏的敵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