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二十世紀,一戰,經濟大蕭條,二戰,冷戰接憧而來;英國更加不敢輕易放棄這道天險。

    一直到20世紀末,國際局勢變化,1973年英國加入了歐洲共同體,在之後不到20年的時間裏,跨越英吉利海峽的客、貨運交通量增長了一倍。在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建立更為方便、快捷的通道成了顯而易見的需求。

    1986年2月法、英兩國簽訂關於隧道連接的坎特布利條約,第二年12月份隧道工程正式動工,到1994年5月日正式通車,曆時8年多,耗資約100億英鎊(約150億美元),使由歐洲往返英國的時間大大縮短(隧道長度50公裏,海底長度39公裏,單程隻需35分鍾)。

    雖然雅尼克的準備提前三十多年動工,不過也不是不可能,之前已經有國家挖通過海底隧道。

    “海底隧道?!”伊麗莎白王後不由得瞪大眼睛。她之前也不是沒聽過有關海底隧道的傳聞,可那些不過是傳聞而已,而雅尼克說出來的恐怕是真的要動工了。“那得耗費多少時間和資金?”

    “時間的話大概10年左右,錢的話大概100億歐元,而且有那些戰俘可以使喚,還能省不少。”這也是雅尼克急著動工英吉利海峽隧道工程的原因之一,如今隨著戰況的越發明朗,整個歐洲再次掀起了“新基建”熱潮。除了英吉利海峽隧道工程之外,貫穿整個歐洲大陸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大型橋梁,大型噴氣機機場,各種電力水力通訊設施等等,可謂是熱火朝天。

    “真希望這場戰爭能再拖個三五年,到時候整個歐洲起碼能加速發展二三十年。”想想如果他們不主動進攻的話,這場戰爭真能拖個好幾年。

    伊麗莎白王後輕歎了口氣。“這樣對那些戰俘是不是太殘忍了?”

    “殘忍?”雅尼克差點笑出聲來。比起原時空的蘇、日兩國對待戰俘的手段,他簡直就是活菩薩。

    日軍的殘暴無庸贅述,至於蘇聯,整個二戰中蘇軍俘虜了德、意、日、匈、羅等過500多萬戰俘。共組建了24個前線戰俘營,72個接收解送站,500多個戰俘營,421個勞動營和322個遣返營,戰俘營下又設立2112個戰俘所,幾乎遍布整個蘇聯。

    蘇聯在衛國戰爭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尤其是勞動力資源損失更為嚴重。戰爭爆發後,蘇聯數百萬青年男子走上前線,到1941年底,蘇聯國民經濟中的工人和職員數量急劇減少,僅相當於戰前的58.7%,男女勞動力比例發生了明顯變化。在很多領域從事強製勞動的犯人也因大量參軍導致人數銳減。因為勞動力不足,即使是過去不從事生產的孕婦、哺乳的母親,甚至是病人、獻血者都被蘇聯大量征召去從事一線生產。

    為了彌補國內勞動力的嚴重不足,盡快恢複和發展國民經濟,抵補戰俘關押開支,蘇聯毫不猶豫地決定使用戰俘從事強製勞動。

    而到了1945年6月,蘇美英三國在雅爾塔會議上確定將使用德國勞動力作為戰爭賠償的一種方式(早在1943年德黑蘭會議首次提出了利用德國人作為強迫勞動進行賠償的話題)。對德作戰已經結束,戰俘人數劇增,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戰俘勞動,恢複和重建國民經濟,成為戰後蘇聯的重要任務。

    隨後蘇聯國防委員會頒布了“第8921號決議”,開始更大規模地利用戰俘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中勞動,進而最大限度地抵補關押戰俘的開支。

    據資料統計,從1943到1949年這些戰俘共創造的總產值達500億盧布,其中德國戰俘創造的產值占到了64%。主要集中在建築、修路、燃料動力、國防工業、冶金和機器製造、木材采伐和加工等體力消耗大,勞動力嚴重不足,雇傭工人勞動又需要大量財政支出的重要領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