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俘不但修建了大量的鐵路和公路還新建和重建了大量的重工企業,還完成了一些國防工業項目,戰後在國防工業中戰俘占勞動力總數的11.4%。在斯大林格勒的重建過程中戰俘也擔任了重要角色。戰俘先後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斯大林格勒石油供應站、耶爾曼木材加工廠、91號工廠、“紅色十月”冶金工廠、“街壘”工廠、紅軍和斯大林格勒船舶修理廠勞動,參與建設了斯大林格勒水電站,修築了薩拉托夫—斯大林格勒—阿爾馬維爾的公路,並參與開鑿了伏爾加河至頓河之間的運河。

    戰俘彌補了戰後蘇聯勞動力的嚴重不足,幫助蘇聯在短時間內建設了一批工業項目,促進了蘇聯工業的高速發展。而代價便是一百多萬德軍戰俘再也沒能返回故土。

    另一群蘇聯重點“照顧”的勞動力便是日軍。要知道蘇聯和島國早已是老冤家,早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蘇軍死傷16萬,被俘了8萬的人,可謂是損失慘重,而二戰中的諾門罕戰役中蘇聯雖然大敗了日軍,可也付出了3萬多的傷亡。

    二戰末期,蘇聯一口氣俘虜了幾十萬關東軍。本來,按照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相關條款,這些被俘的關東軍戰俘在戰爭結束後,除了被控有戰爭罪行的應當被遣返回島國。可蘇聯高層卻決定暫時先不釋放這些戰俘,而是在把他們遣返回國的借口之下,用火車把他們運到西伯利亞進行“勞動改造“,參加蘇俄的戰後重建工作。

    由於當時的交通不便,蘇聯的遠東地區基本上就靠西伯利亞鐵路進行運送,當時的日軍戰俘需要靠徒步完成大量的路程,路上還不能掉隊,掉隊就會被槍斃。而寒冷的天氣更是讓不少戰俘凍死在行進的路上。

    為了加快行進速度,蘇軍哄騙這些戰俘們說是要通過西伯利亞鐵路把他們運送回島國,以至於戰俘們走到貝加爾湖的時候還以為到了海邊,坐上船就能回國呢。

    終於到了西伯利亞,很多的礦場都沒有地方容納這麽多的俘虜,於是這些俘虜隻能自己搭建房子,當時的蘇聯本就物資匱乏,六十萬的俘虜也不是一個小數量,連自己人都吃不飽,當然也就顧不得這些俘虜了,經常的飯都隻夠一半的人吃。到了晚上,氣溫零下四十多度,幾十個戰俘就擠在四麵透風的工棚裏,每晚都有人凍死,氣溫太低,土地硬,這些凍死的人連埋葬的地方都沒有。

    不過在經過初期的瘋狂壓榨之後,蘇聯人也慢慢發現這些勞動力的怨氣似乎一天天增加,為避免他們嘩變,決定讓他們每天完成工作的同時對這些戰俘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蘇聯人給這些戰俘安排老師上思想課,強製他們接受馬列主義思想教育,甚至還進行考核,一旦有些戰俘在思想考核課中合格了,那就會獲得更好的待遇。而那些思想還不單純的人,就繼續做苦力好了,什麽時候想通了再說。

    在這樣的環境下,日軍戰俘們的思想是得到了全方位的升華,甚至有一些戰俘表現的極為出色,回國後甘願成為了蘇聯方麵的間諜。

    盡管島國各界都對戰俘遣返做了大量的努力工作,但蘇聯在還沒將戰後重建進行完畢的情況下,大多時候都不予以回應,沉默以對。實在被催煩了,蘇聯人給島國送去了幾船骨灰,其中甚至有裕仁天皇的侄子三井太丸的骨灰,天皇差點氣得吐血。直到1946年10月蘇聯才開始著手日本戰俘的遣返工作,同時在遣返的過程中蘇聯也是盡量的采取拖延的態度,一直拖到1956年末才將最後的1025人遣返回了島國,俘虜60餘萬人隻有三十餘萬活著回到了島國。

    “蘇聯可沒簽署日內瓦條約,而我給那些蘇軍士兵條約待遇,要不然這些家夥就會體會到什麽叫殘忍。”

    (春節將至,有點忙,這幾天可能隻有一章)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