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德爾匯報道。“殿下,按照您的吩咐,兩棲攻擊艦的改造很順利。”

    說到兩棲攻擊艦,是倭國在二戰時期發明的。

    眾所周知,日軍內部一向有著陸海軍不和的傳統,即便在二戰中也未曾停歇,從大的戰略方向到具體的技術裝備,陸海軍之間的矛盾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軍種之爭,而在戰爭中,本來需要不計前嫌精誠團結的陸海軍依然我行我素,整場戰爭中陸海軍的配合遠談不上默契,更有不少互相拆台的時候。由於這種仇人一般的陸海軍關係,雙方在裝備研發上也是大路朝天各走半邊,引出了二戰史上著名的笑話“陸軍造航母,海軍造坦克”。

    陸軍在設計自己所需的大型登陸艦艇之初,參考了一戰中登陸作戰的教訓和未來有可能麵對的登陸戰場,但是這時,實戰的經驗教訓讓陸軍對登陸艦艇的需求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首艘“航母”由陸軍省訂貨,委托海軍艦政本部進行基本設計,於33年4月8日在播磨造船廠動工,次年3月14日下水,同年11月15日竣工。第一艘“航母”還沒有直通式的飛行甲板,本質上更接近一艘船塢登陸艦,甲板巨大上層建築的上麵是小艇甲板,可以停放小發動登陸船16艘,內部則是搭載飛機的機庫,為了掩蓋這個大型箱型建築物的真正功能,軍方將建築物裏的甲板偽稱為“馬欄甲板”,也就是將機庫說成了是為了運載軍馬而設置的船艙。這個箱型建築高約4.5米,“馬欄甲板”的下方是士兵艙室以及船員的居住艙,上層建築的前後用於搭載大發動登陸船以及裝甲艇,為了迅速裝卸,各有一部大型起重機。

    作為一艘登陸艦,神州丸號的核心是裝載的25艘大發動登陸船,可以通過甲板起重機,船尾活動板和滑道,還有船體舯部的側門吊車三種方式投送入水,從尾門入水的登陸船可以直接裝載89式中戰車。航空操作能力是通過彈射器實現的,預計搭載12架91式戰鬥機,但是船上沒有航空甲板,飛機沒法回到船上降落,實際作戰的時候飛機一旦彈射起飛就隻能指望上岸的陸軍兄弟趕緊打下來一塊平整點的地麵,要不然“皇國陸鷲”們應該是不屑於在海軍馬鹿的空母上著艦的。

    後來美軍將這種船隻命名為Landing  Helicopter  Dock”,簡稱LHD;直譯過來就是直升機船塢登陸艦。這就把兩棲攻擊艦的定義高度概括了,三個關鍵詞——直升機 船塢 登陸。它既有船塢登陸艦的塢艙,用來裝載登陸艇或者水陸兩棲坦克;也有寬大的飛行甲板,用來搭載並保障直升機(包括垂直起降飛機)起降。

    而德國海軍部門將原有的10000噸級護航航母改造成了兩棲攻擊艦。

    因為是航母改造而來,這種兩棲攻擊艦自然也能起降飛機。不過機庫大幅縮減,機庫裏隻能容納4架A-1攻擊機,加上甲板上還能停靠6架,這艘兩棲攻擊艦隻能攜帶10架A-1攻擊機和4架直升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