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迪耶普失利後,盟軍很快發現自己在坦克登陸的時機上犯了大錯:當時為了讓坦克和步兵同時攻上灘頭,盟軍的坦克登陸艦必須盡量靠近海灘再讓車輛出艙。但這樣一艘排水量達到200噸、內部存有9輛坦克的艦隻無疑會成為敵方炮火的活靶子。

    在這樣近的距離,即便是輕型火炮也能輕易對登陸艦造成沉重打擊。而一旦艦隻受損,便意味著艦內所有坦克都無法按時出勤作戰,白白喪失大量戰鬥力。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將坦克分別安置在小型登陸艇來解決,但盟軍又沒有這麽多的登陸艇可供調用。最好的辦法是登陸艦能在與灘頭保持距離的情況下開艙放出坦克,讓它們自行泅水登陸。

    但輕型的水陸兩用坦克防禦能力太差,無法抵禦反坦克炮的攻擊,防禦力較好的中型坦克又都過重——如當時英軍裝備的各型美製謝爾曼坦克戰鬥全重均有30噸左右,國產的邱吉爾坦克更是重達38噸,一旦入水便會像秤砣一樣沉底。

    於是霍巴特將目光投向了發明家尼古拉斯.斯特勞斯勒研製的“雙重推進”設備(即Duplex  Drive,縮寫為DD)。

    斯特勞斯勒(1891-1966)生於匈牙利,在1933年取得英國國籍之前就曾設計過多種折疊式浮渡裝置。DD設備的設計目的是為包括坦克在內的大型車輛提供浮渡能力,其主要構造為嚴密安裝在坦克上部車體四周的折疊式帆布防水幕,防水幕整體升起時可為坦克提供浮力和密封防水保障,此時坦克即便整體處在水線下亦不會下沉或進水。除此以外,DD設備還提供一套由坦克發動機直接驅動的螺旋槳推進裝置,可讓坦克在水中勻速行駛。

    41年6月,英軍在布倫特水庫對一輛加裝了DD設備的郡守空降坦克進行了測試,結果大獲成功,DD設備也最終於1942年6月定型。起初,英軍選擇了戰鬥全重18噸的範倫泰步兵坦克作為DD設備的主要載體,共有650輛範倫泰III型(安裝2磅火炮)及VIII型(安裝6磅火炮)被改造成了範倫泰DD坦克。但霍巴特認為這種老坦克已經過時,決定以較新的美製謝爾曼係列坦克作為新的DD設備載體。

    43年第一輛謝爾曼坦克改裝完畢,加裝了可折疊帆布蓬,內襯環形橡膠空氣軟管骨架,這套裝置安裝在焊接在坦克車體周邊的船形平台上。工作方式是通過氣管向橡膠骨架內充氣,隨著氣體充入橡膠骨架向上撐起篷布到炮塔上方高點,支架將篷布鎖定。操作由坦克車組完成,在坦克登陸艦甲板上僅需15分鍾即可完成。篷布展開後坦克即可下水。展開的篷布提供了近1米的幹舷空間,全車由安裝在車身後部的兩具小型螺旋槳提供動力,方向則通過擺動螺旋槳來控製,額外轉向由車長控製的安裝在炮塔外的小舵實現。

    坦克在水上的速度較慢,這取決於海況。5級海況以上就意味著較高的風險,不過這一限製得不到重視,常常因此發生災難性的事故。當水深到1.5米時篷布可以收起,之後便是“DD謝爾曼”坦克大顯身手的時刻,它的主炮可以開火了。

    “DD謝爾曼”坦克上沒有航向機槍,但它的火炮為登陸作戰的英軍士兵提供了強大而直接的火力支援,尤其在1944年6月22日的諾曼底登陸戰役中,效果明顯。一旦出水,車身後部的螺旋槳就能收起,離開海灘它就是一輛標準的主戰坦克。

    二戰德國也研究過兩棲坦克,二號坦克就有兩棲版,不過這樣的防護弱火力弱的輕型坦克並不符合他們的要求,他們想要把主力坦克送上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