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北約國家主流的三種步槍——美國M14步槍、比利時FN  FAL步槍、西德G3步槍都使用這一口徑,普遍存在後坐力過大,連發射擊很難操控的問題,所以美國大部分M14幹脆用快慢機鎖取代了單連發選擇杆,鎖定在單發狀態,英國的L1A1(英國生產的FAL步槍)也取消了連發,隻能單發射擊。

    這麽一折騰的後果是,步兵班火力密度與二戰時期相比提高不大(雖然公製版本的FAL和西德的G3保留了連發功能,但是因為7.62x51mm彈後坐力太大,短點射很難操控,很不實用,而對美國來說,用鎖定在半自動狀態的M14取代M1,幾乎沒有提高),步兵分隊輕武器體係明顯落後於蘇聯。

    六十年代越戰期間,美軍使用全威力步槍彈的M14在叢林裏被中間型步槍彈的AK打出翔,趕忙的換上了還沒完全準備好的M16,即便是期初因為可靠性問題差評連連。但改良成M16A1之後,小口徑潮流瞬間壓爆中間型步槍彈,並在世界各國軍隊中掀起的一股步槍小口徑化熱潮。

    因為M43中間威力步槍彈所有的優勢,小口徑步槍彈都有,甚至都超越了M43彈。

    1、論重量和體積,小口徑步槍彈重量更輕、體積更小,攜彈量更大。

    2、論後坐力,小口徑步槍彈射擊後坐力更小,連發射擊槍口跳動更小,更穩。

    而且小口徑步槍彈還有M43步槍彈沒有的很多優點:它們彈道比M43中間威力步槍彈更平直、更低伸,彈頭危險界更大;高速飛行的彈頭擊中人體後更容易失穩,彈頭破裂或者滾轉,釋放能量更加充分,致傷效果更強。

    雅尼克倒也想直接跳到小口徑步槍彈,可小口徑步槍的槍管長徑比大而對加工精度要求高,子彈初速高而槍膛磨損快,這就對大大提高了槍管的加工的工藝和材料方麵的技術難度。在二戰時的加工精度,製造小口徑槍及彈,是沒問題的,關鍵是在戰時體製下的生產,小口徑步槍的製造效率和製造成本就難以滿足超大產量的需要。

    加上小口徑的出現是因為炮兵火力不斷增強,不再需要步槍的遠射作用;而在二戰時期,炮兵火力並不強大,步槍的遠射仍是仍是軍隊十分需要的性能;改成小口徑,軍隊的火力大大減弱,隻會輸得更慘。

    小口徑槍彈雖然有重量輕、射擊精度高、攜彈量高等優勢,但也存在穿透力不足,有效射程外殺傷力銳減等不足之處。在時隔多年以後,軍界再次重視起.62毫米口徑子彈的優勢,一些國家軍隊又重新揀起了7.62毫米步槍。

    這種種原因下,雅尼克也不能放棄中間威力彈。先是用了二戰德國的7.92x33mm,後來又改成了毛子的7.62x39mm,最後定為英國的.280英寸(7×43mm)中間威力步槍彈。

    62734/521286517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