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世,二戰德國的MP44和蘇聯的AK47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是軍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

    德國MP44是現代突擊步槍的開山鼻祖,它奠定了現代突擊步槍的基本要素,如中間威力步槍彈彈藥體係,活塞導氣動作,30發弧形彈匣等等……

    這些無疑是極大啟發了卡拉什尼科夫。但這些僅僅是設計理念和產品定位上的影響,不代表AK47在具體實現上山寨了MP44。

    MP44和AK47最大的相同之處是二者均為長行程活塞導氣式動作,活塞和活塞連杆都在槍管上方,通過一個導孔傳導高壓火藥燃氣,火藥燃氣推動活塞和活塞連杆向後運動,完成開鎖、抽殼、複進、推彈、閉鎖動作組成的一個循環。

    除此之外具體實現上幾乎完全不同。

    但這兩種槍的安裝方法不同:AK47的發射機構固定在機匣中,扳機護圈裝在機匣底部,握把僅僅作為木製件螺接在機匣上,沒有它也不影響槍的功能;而MP44的發射機構、發射機座、握把是一個組件,用銷釘連接在彈匣槽後部,後麵還有一個銷釘,將握把、槍托與敞開的機匣後部相連。

    最大的不同便是閉鎖原理;MP44使用的是當時比較流行的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而AK47使用的是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這並非卡拉什尼科夫發明,早在19世紀90年代就出現了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雖然兩者各有優缺點,不過偏移式閉鎖總的來說在可靠性和壽命都不如回轉式閉鎖;以至後世德國HK設計的G36步槍都拋棄了這種閉鎖方式,轉而采用回轉式閉鎖機構。

    基本結構上MP44更為複雜,空槍重4.62公斤,裝上彈匣後重5.12公斤,比美軍的M1加蘭德步槍還重不少。所以當時盟軍雖然被它的火力震驚,但是拿到實物後經過分析,覺得太過笨重。

    而且MP44零件很多,受到撞擊或者磕碰很容易出故障,可靠性遠遠不如栓動或者半自動步槍。這點也被美軍嗤之以鼻,因為可靠性是武器的命脈。

    所以美國人盡管在二戰時也開發了M1/M2卡賓槍,使用的也是中間威力彈藥附帶半自動/全自動模式,卻並沒有把它們當作士兵的主武器。

    相比之下AK47重量更輕,成本更低,更皮實耐用。直到在越南戰爭時期,美軍士兵還拿著笨重的M14在叢林裏作戰,在被越南人用AK47教作人後,才恍然大悟,發現當初是多麽的幼稚,居然和一件神器失之交臂。

    因為某些極端情況下的可靠性,放棄一件優秀的武器,或者為某個特定條件下的可靠性而降低武器基本性能,其結果卻是在大局上落後。

    美國人意識到自己不足後,迅速把剛剛研發出來,還燙手的M16送到越南,並且拉開了小口徑武器的帷幕。不過這又和MP44的關係不大了。

    注意到這些問題後雅尼克決定更換MP44,好在此時的MP44並沒有大規模裝備裝備部隊,也就每個班裏一支,最多才兩支;工廠生產規模並不大,更換也不會太過麻煩。

    看到重新設計出來的成品,雅尼克不由一樂,這不就是AK47麽,隻是用的是7×43mm子彈而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