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戰爭還沒有開始的時候,蘇聯紅軍總參謀部鮑裏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就奉命擬定了一個作戰方案。他的這個方案較客觀地考慮了芬軍作戰能力和戰場的特殊條件,對戰爭做出了正確的估計,認為戰爭會持續幾個月的時間(根據原時空的戰況,不難看出這位總參謀長還是蠻有先見之明和戰略眼光的)。

    可惜,所謂良藥苦口,這樣的方案並不符合斯大林的心思。他認為強大的蘇聯應該在更短的時間內擊敗弱小的芬蘭。於是蘇聯改由列寧格勒軍區司令梅列茨科夫擔任了前線總指揮,為了盡快拿下芬蘭,甚至作了部份性的動員,共計投入士兵425640人、2876門各式火炮和迫擊炮、?2289輛坦克和2446架飛機。

    作戰序列以列寧格勒軍區為總指揮,下轄第七軍、第八軍、第九軍、及第十四軍。作戰計劃如下:

    1.第7集團軍從列寧格勒以北沿著拉都嘎湖西岸向北進攻,突破芬蘭的曼尼海姆防線,奪取芬蘭第二大城威普立(hviipuri),並於進攻發起後的第三天推進至首都赫爾辛基。

    2.在拉多加湖東岸展開第8集團軍,其任務是從側翼牽製芬蘭兵力,協助第7集團軍。

    3.在芬蘭中部,展開第9集團軍,其任務是分兵兩路,左路直指奧盧,右路直指凱米;將芬蘭割為兩半並切斷跟瑞典間的陸上交通。

    4.在拉普蘭方向,展開第14集團軍,從莫曼斯克向西攻擊皮查摩(petsamo)地區,然後沿極圈公路南下五百公裏,再向西攻到瑞典邊境為止。

    這個作戰計畫在紙麵上看來十分完美,紅軍挾著人數和裝備上的優勢分進合擊,把芬蘭切成數塊,首尾不能相應;即使數量居於絕對劣勢的芬蘭軍有所準備,他們也無法沿著漫長的國境線布防,紅軍的前進應該是勢如破竹。蘇聯領導階層的信心十足,副國防部長指示炮兵單位隻要準備十二天的彈藥就足夠,擔任遊行前導進入赫爾辛基的一支軍樂隊都準備好了。

    可現在空軍吃了個大虧,地麵部隊卻已經迫不及待的衝了上來。衝在前頭的是第35輕型坦克旅,整個坦克旅配備136輛T-26?,?10輛?KhT-26,3輛?ST-26,?10輛?BA-10,?10輛?BA-20,共計149輛坦克。

    原時空的T26在二戰前大規模使用有3次,西班牙內戰,諾門坎和蘇芬戰爭。在這些戰爭中T26可以說完成了它該完成的任務;比如壓製對方輕型坦克,突破不堅固的防線,快速穿插包圍敵步兵等。而它無法完成的任務是攻克設防堅固的敵軍防線,尤其是加強了反坦克火力的防線;其實這也很正常,畢竟是輕型坦克,就算是德國美國的輕型坦克也不可能做到這點。

    T26的實戰損失確實比較大,這說起來並不是總體設計有很大的缺陷,而是因為蘇聯對T26的某些簡化造成的。對T26這樣的輕型坦克而言,其裝甲基本上隻能防一點輕武器,要想提高戰場生存能力,隻能從兩方麵下功夫,一是機動性,二是良好的觀察能力。高機動性可以減少被擊中,視野好則能更好的發現威脅並進行躲避。T26在機動能力上做得不錯,速度很快,但是取消了指揮塔,使得車長的觀察能力大打折扣,而且T26的車長還要擔任炮長,作戰的時候幾乎無暇進行四周的觀察,因此很容易被側後的火力襲擊,此外T26的火控能力也不太好,精確射擊能力不足,據說在300米內才可以取得比較高的命中率,這麽近的距離對T26薄弱的裝甲來說,實在是太危險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