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6實際上也代表了蘇聯坦克的一貫特點:裝甲較好,速度較快,強調火力,但是觀察能力和射擊精度較差,人機工程也較差。

    就在離芬軍防線不到四公裏的時候,“轟”的一聲巨響,為首的一輛T26瞬間炸成了一個火堆。

    “反坦克地雷!”旅長奧古爾措夫不由驚呼一聲。

    軍迷們都知道坦克的裝甲厚度在不同的位置是不一樣的。

    在戰場上最被容易攻擊的位置是前裝甲,次之是側裝甲,頂部和底部被攻擊的可能最小。各國在設計坦克時都會將坦克易受到的部位加厚,遵循“厚度與受到攻擊的概率成正比”。至於理由大家都應該明白,是為了用了最小的重量造出擁有最強防護力的坦克。

    而反坦克地雷就是一種完美抓住坦克這一弱點的武器。1916年世界上第一輛坦克登上戰爭舞台,由於沒有克製的武器,坦克在戰場上一時橫行無忌肆無忌憚。當時英國的對手德國為對付坦克,於1918年將炮彈改造成專門對付坦克的地雷。

    這就是最早的反履帶地雷。

    反履帶地雷,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炸坦克履帶的,這種地雷坦克必須壓上去才能引爆。

    之後又陸續出現反底甲地雷(反履帶地雷主要攻擊目標是履帶,而反底甲地雷主要對坦克進行“破肚”手術,順帶殺傷車內乘員);反履帶反底甲兩用地雷,這種地雷攻擊方向更全麵;反側甲地雷(這種地雷是借鑒反坦克火箭筒研製出來的。戰時一般將它安裝在坦克要經過的道路兩旁。采用紅外線或者毫米波雷達等傳感器對坦克進行定位。隻要有坦克經過就會被傳感器檢測到,並引爆地雷擊穿坦克側麵裝甲。當然,二戰時期是沒有這麽先進的地雷的)

    現在看那輛T-26直接被炸成了一個火堆,奧古爾措夫就知道對方埋下的是威力巨大的反底甲地雷。雖然想讓其他坦克小心地上的地雷,可那是不可能的。埋地雷又不會在地麵上做標誌。他隻能祈禱地雷密度不會太大,能讓他們以較小的損失衝到芬軍防線前。

    可惜,事情並沒有想象那麽簡單,向前衝的坦克接二連三的觸雷爆炸,一下子損失了三十多輛坦克後旅長奧古爾措夫被迫下達停止前進的命令。

    這反坦克地雷的密度太大了,就這麽愣頭愣腦的衝過去,非得全軍覆沒不可。

    62734/528680095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