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在他的店裏僅僅當了一年徒工的李嘉誠,竟然一眼就看透了他幾十年經營中的弊病。後來,莊靜庵果斷地采納了李嘉誠的建議,在表店原來修表的基礎上,開始向生產中國表邁進和發展。至20世紀80年代,莊氏的中南表業已經可以生產出與世界一流手表相媲美的新式中國手表了。這其中無疑也有李嘉誠的一份功勞。

    堅強剛毅的李嘉誠,再次平靜勇敢地踏上了人生之旅,雖然他並不知道未來的世界等待他的是什麽,他還有多少摸爬滾打的日子,還會有什麽災難或者不幸再度降臨在他的身上,但是,有一點他是清楚並堅信不疑的:他從此不再是心存幻想、天真純情的少年。他從此能夠承認並且麵對種種現實,他從此學會並且已經開始逐漸深沉、成熟起來……

    1946年年初,李嘉誠去了名不見經傳的五金廠做推銷員。同事們大惑不解,阿誠是老板的外甥,又是個不可小覷的有本事的青年,在公司前程無量,他為啥要跳槽呢?原來,在半島酒店推銷瑞士表時,李嘉誠意外結識了一位熱心的故鄉人李嘉茂。

    李嘉茂是惠州人,比李嘉誠年長許多,也是戰前從惠州逃亡來港的難民。他推銷的是一隻隻亮閃閃的鍍鋅鐵桶。當時半島酒店的每個房間,都需要配備一隻這樣的小桶,以便於房間打掃衛生時使用。李嘉茂見李嘉誠為人忠厚,很是喜歡。讓李嘉誠激動的是李嘉茂隻身來港創業、自力更生辦起五金廠的不凡經曆。

    與李嘉茂相比,他渴望不受製於人的理想哪一天才能實現。李嘉茂居然在一無設備、二無資金、三無廠房的困難條件下,辦起了五金廠。無論這家五金廠是否有發展的潛力,這對李嘉誠而言,都是一麵巨大的鏡子。因為他從李嘉茂的五金店看到了自己的卑微與無能。

    李嘉誠自知他目前根本無法與已經建起五金廠並自任老板的李嘉茂相提並論,不過他從李嘉茂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光明未來。這就是他要下定決心從舅舅表店裏跳槽的起因。

    相見不久,李嘉誠來到了位於新界的調景嶺。在調景嶺鱗次櫛比的工廠中,五金廠是家極不顯眼的小廠子,隻有兩間簡陋的廠房,算上李嘉茂才有8個人,但利潤很可觀。五金廠出品的是日用五金,比如鍍鋅鐵桶這一項,最理想的客戶是賣日雜貨的店鋪。

    初到五金廠時,李嘉誠感到處處新鮮,可與李嘉茂接觸久了,才發現這位小廠老板是個急性子,喜歡按自己的主見行事,對手下7個工人每天製鐵桶有定額,而且如若完不成定額,輕則扣發薪水,重則當場解雇。

    李嘉茂實施的這一套管理手法,讓李嘉誠見了心生反感。不過他又覺得李嘉茂雖沒多少文化,頭腦卻是第一流的聰明。他是采取強製手段管理工廠的小企業者,雖然有些難以接受,不過幾個工人卻被他管理得服服帖帖。小鐵桶每天的定額總是如期完成,保質保量。李嘉誠在反感的同時也不得不對李嘉茂暗暗佩服。

    當然,李嘉茂對李嘉誠這新來的推銷員也不再客氣,給予他每天的任務。

    李嘉茂告訴他:“每天你可以不來廠子,也不必給你限定每天推銷出多少隻鐵桶。我隻根據你每月推銷多少產品,最後決定你的薪水。總之你推銷得越多,我給你提成就越多。如果你每月能推銷500隻以上,我還要在固定薪水之外,再獎勵你一定數額的錢。兄弟,也就是說水漲船高啊,我賺得多時你也會多得報酬的。”

    如此精明實用的獎罰方法在當時是不多見的,這無疑能調動所有工人及推銷員的積極性。李嘉茂實際上已把五金廠所得的利潤,全部化整為零地分攤給每一個員工。

    也許正因為如此,李嘉誠推銷鐵桶的勁頭就格外大。這顯然與給舅舅的中南表店當推銷員時截然不同,前者是按勞取酬,多勞多得;後者則是推銷多少都不影響薪水,有種吃大鍋飯的味道。

    李嘉誠剛來五金廠時,決定給李嘉茂露一手。不過,想在推銷產品上標新立異,又談何容易。

    大家都看好的銷售對象,競爭自然激烈。李嘉誠卻時時繞開代銷的線路,向用戶直銷。酒樓旅店是“吃貨”大戶,李嘉誠攻入一家旅店,一次就銷了100多隻。

    家庭用戶都是散戶,一戶家庭通常隻要一兩隻。高級住宅區的家庭,早就使用上鋁桶。李嘉誠來到中下層居民區,專找老太太賣桶。他很清楚這點,隻要賣動了一隻,就等於賣出了一批。因為老太太不上班閑居在家,喜歡串門聊天,自然而然成了李嘉誠的義務推銷員。

    當上一段時間推銷員的李嘉誠自然知其甘苦,在那些有財有勢的大老板麵前,李嘉誠發現小小推銷員的地位該有何等卑微。

    然而他為李嘉茂推銷鐵桶時,盡管因為這種小鐵桶的購買者多為香港的下層貧民,一般情況下也遇不上幾張笑臉。因為小鐵桶的使用者們大多都有舊桶可使就不再購新桶了,有些居民在非購不可時才購買此類生活用品,一般也會采取能省則省、能壓價就壓價的做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