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工作目標

    加快構建氣象災害實時監測、短臨預警和中短期預報無縫銜接,預警信息發布、傳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監測預警體係。力爭到2015年,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提前15—30分鍾以上發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齊全、科學高效、覆蓋城鄉和沿海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係統,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進一步提升,預警信息發布時效性進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預警信息發布“盲區”。

    二、提高監測預報能力

    (三)加強監測網絡建設

    加快推進氣象衛星、新一代天氣雷達、高性能計算機係統等工程建設,建成氣象災害立體觀測網,實現對重點區域氣象災害的全天候、高時空分辨率、高精度連續監測。加強交通和通信幹線、重要輸電線路沿線、重要輸油(氣)設施、重要水利工程、重點經濟開發區、重點林區和旅遊區等的氣象監測設施建設,盡快構建國土、氣象、水利等部門聯合的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強海上、青藏高原及邊遠地區等監測站點稀疏區氣象災害監測設施建設,加密台風、風暴潮易發地氣象、海洋監測網絡布點,實現災害易發區鄉村兩級氣象災害監測設施全覆蓋。強化糧食主產區、重點林區、生態保護重點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重點區旱情監測,加密布設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監測設施。加強移動應急觀測係統、應急通信保障係統建設,提升預報預警和信息發布支撐能力。

    (四)強化監測預報工作

    進一步加強城市、鄉村、江河流域、水庫庫區等重點區域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著力提高對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的預報精度。在台風、強降雨、暴雪、冰凍、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來臨前,要加密觀測、滾動會商和準確預報,特別要針對突發暴雨、強對流天氣等強化實況監測和實時預警,對災害發生時間、強度、變化趨勢以及影響區域等進行科學研判,提高預報精細化水平。要建立綜合臨近報警係統,在人口密集區及其上遊高山峽穀地帶加強氣象、水文、地質聯合監測,及早發現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險情。加強農村、林區及雷電多發區域的雷電災害監測。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和手段,加強森林草原致災因子監測,及時發布高火險天氣預報。

    (五)開展氣象災害影響風險評估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組織做好氣象災害普查、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工作,全麵查清本區域內發生的氣象災害種類、次數、強度和造成的損失等情況,建立以社區、鄉村為單元的氣象災害調查收集網絡,組織開展基礎設施、建築物等抵禦氣象災害能力普查,推進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建設,編製分災種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圖。在城鄉規劃編製和重大工程項目、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建設前,要嚴格按規定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避免、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

    三、加強預警信息發布

    (六)完善預警信息發布製度

    各地區要抓緊製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管理辦法,明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權限、流程、渠道和工作機製等。建立完善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緊急發布製度,對於台風、暴雨、暴雪等氣象災害紅色預警和局地暴雨、雷雨大風、冰雹、龍卷風、沙塵暴等突發性氣象災害預警,要減少審批環節,建立快速發布的“綠色通道”,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短信等各種手段和渠道第一時間無償向社會公眾發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