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就應該反思一下,為什麽孩子們的良好行為總是“稍縱即逝”,為什麽良好的行為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這可能與我們習慣性地忽略良好行為有關。也就是說,你忽略了課堂上真正應該關注的行為,卻強化了那些你不願意看到卻重複發生的行為。

    第二個變量,行為的後果。

    一些良好行為可能會對後續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需要格外關注並予以強化。一些不良行為如果不至於導致很嚴重的後果,可以直接忽略。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到每個孩子的每個行為表現,這是沒有必要的,也是做不到的。從課堂效益角度看,我們應該把有限的關注放在最需要強化的方麵。除非這個班在一段時間內需要格外的行為矯正。

    第三個變量,行為產生的環境。

    一些不良行為的產生是“情有可原”的,比如教師組織孩子們討論,這個話題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大家按捺不住討論起來,結果噪音太大,這種情況下,一個老練的教師可能什麽也不做,隻靜靜地等待孩子們的熱火勁過去。有時候不僅不必幹預,甚至教師還參與進去,與他們一起熱火朝天地討論。

    教師是環境的一部分,一些缺乏經驗卻又自以為是的教師,他們往往對課堂裏的風吹草動反應過度,結果教師的過激行為激發了學生們的群情激憤,那就不能怪學生了,這時批評學生也是不公正的。還有一些教師很懦弱,不敢管,遷就學生,那問題就更大了。懦弱實際上是在邀請孩子們“搗蛋”,教師的遷就正是一份公開的邀請函。

    下麵我們小結一下,“事與願違”這個詞用在學生的行為管理中再恰當不過了。我們希望用嚴厲的手段對付學生的不良行為,然而孩子們卻把你的嚴厲手段當成是“獎勵”,他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你“歇斯底裏”的樣子,心中滿是得意。

    周二:實施獎懲都要拿捏分寸

    昨天我們講到教師應該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學生的良好行為上,但是還要考慮另外兩個變量,一是行為的後果,二是行為發生的環境。舉個例子,某個學生最近表現特別好,每次你上完課主動上台擦黑板,該不該表揚呢?首先要分析一下這名學生這一良好行為的後果,你發現這個班的環境衛生很差,班主任沒有落實衛生包幹,擦黑板之類的事沒有人做,因此,你可以表揚這名同學,可是也不能過頭,因為解決環境包幹才是重點,也許你大張旗鼓地表揚反而使其他孩子認為自己都沒有搞衛生的責任了。另外,你要琢磨一下為什麽這名學生最近這麽積極地為大家做好事?因為在你的印象中之前他不是這樣的。通過了解你知道最近正在對他進行“加入共青團組織”的審核,能表現不好嗎?當你知道了良好行為發生的背景,也許你就不應該再表揚了。

    今天我們要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談談獎勵(表揚是其中的一種溫和的方式)。

    什麽是獎勵?通俗地講,獎勵就是把人們喜歡的事物給對方,使其愉悅;懲罰就是把人們不喜歡的事物給對方,使其不快。對某一樣事物的渴望越強烈,它所蘊含的獎勵的力度就越大。反之,對某一樣事物的反感越強烈,它所包含的懲罰的力度就越大。

    獎懲之所以被我們使用,是因為根據條件反射原理,孩子們的某些行為獲得了獎勵,這些行為就容易固定成型,而遭到懲罰的行為往往會就此消失。從理論上說,獎勵的強度越高,這種行為就越有可能成型;而懲罰的力度越大,這種行為就越有可能消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