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周 行為規範

    周一:關注什麽就在強化什麽

    我從18歲開始抽煙,每天幾乎煙不離手,雖欲罷而不能。2013年因為身體狀況不佳,我再一次決定戒煙,為避免重蹈覆轍,這次戒煙代價很是昂貴。我帶上我的老父親,到了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的九寨溝,扔了手機斷了通訊,在那裏我們住了一周,在這一周裏,我給自己“斷糧”。戒煙為什麽要帶上老父親?因為我父親是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作為孝子,平時我不便在他麵前抽煙,現在住一起,隻能克製。為什麽要到九寨溝?因為那地方空氣太好了,可以給我“洗洗肺”了,順便把我30年的煙肺洗幹淨了,而且遠離熟人也就沒有人遞煙給我了。

    即使在這樣的“人間仙境”,戒煙的過程也仍然非常痛苦。每當煙癮上來,我心裏想著“不抽、不抽、堅決不抽”,結果抽煙的念頭就更強了。雖然煙後來算是戒除了,可是精神也受到了“摧殘”。就此我也加深了對一條心理學原理的認識:當我們關注什麽就會強化什麽。因為,每次我執著於克製煙癮,抽煙的念頭就更重。當我們試圖克製某種念頭,這個念頭反而會像著了魔一般在心田裏深深地根植下去,這樣的例子不僅限於戒煙。再比如說,你看中了某件商品,可是價格偏高沒下手。以後當你每提醒自己一次“太貴了、太貴了時”,你“中毒”會更深。

    關注什麽就強化什麽,不僅與念頭有關,還與行為有關。人的某種行為一旦獲得外部的格外關注,那麽這一行為往往會一再出現,而那些沒有獲得反應的行為通常會銷聲匿跡。也就是說,在課堂裏,如果每見到“壞”事我們就加以關注(比如大發雷霆),而麵對多數“好”事的時候偏又視若無睹的話,那麽孩子們的行為問題隻會更多。

    這麽說好像類似人的“反直覺”,因為人們總認為要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保持警覺,以幫助他們遠離不良行為,可事實卻是,無意中我們會因為關注不良行為而使孩子們的不良行為得以強化。那麽,現在我們把關注點換一換,對不良行為盡可能不聞不問,而對良好行為就必須加以獎勵。這樣會不會更好些?

    行為心理學家認為,教師對學生行為方麵的教育主要考慮三個變量:孩子的行為、行為的後果以及該行為產生的環境因素。教師對這三種可變因素進行詳細研究之後,便能找到應對之策。

    第一個變量,孩子的行為。

    我們把孩子的行為分為不良行為和良好行為。我們可以準備兩張表格分別記錄這兩種行為。

    一是記錄不良行為的表格,當你開始記錄時,總會覺得這張表不夠用,一節課中,孩子們的行為真是很成問題,他們簡直像一群“野蠻人”,比如“大吵大叫著進入教室”“總是遲到”“沒精打采的樣子”“打打鬧鬧”“老走神”“說髒話”……開完這份清單後,你在每一項不良行為後麵寫上你的反應,批評?提醒?訓斥?懲罰?你要詳細記錄你的反應,比如用言辭犀利地訓斥學生,給孩子的表現扣分,在作業上打叉,把孩子的座位調到前排,把孩子哄出教室或是趕他去政教處報到,罰寫作業,剝奪孩子的部分權利,強製安靜,突然中止令孩子們喜愛的活動等,都要記錄下來。

    二是記錄良好行為的表格,在這份表格上隻記錄孩子們合乎規範的行為,你會發現這樣的行為也不少。比如“按我的指令打開書本”“朗讀的聲音響亮”“孩子們相互間很友愛”“他們在某些時段裏注意力特別集中”“他們為某位同學的精彩發言鼓掌了”……清單開好後,請你也寫上當這些良好的行為發生時,你的反應是什麽?你會發現,你做出的反應比不良行為發生時的反應少多了,而且幾乎可能是一片空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